雷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轉眼又是幾天過去。方木每天去公安廳上班,按照邊平的安排籌備那本案例彙編。手裏忙着,心思卻不在這本書上。他在等待着專案組那邊的消息。同時,他也時刻關注本地媒體,除了要把每天的報紙翻來覆去地看幾遍,網上的本地新聞欄目也時時瀏覽。
下一個被害人,會是誰?
不過,從近日來的新聞性質來看,分局長的戲言竟然變成了現實——負面新聞的數量有所減少,從惡劣程度來看,也多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方木相信這絕不是因爲媒體對此類新聞的報道和渲染有所收斂。在他們看來,具有爆炸性和轟動效應的新聞纔是最有價值的。在某種意義上,這就是新聞工作的生命線,也和媒體工作者的前途與經濟效益直接掛鉤。有時,爲了追求新聞效應,甚至僅僅是爲了迎合民衆的心理,他們會失去客觀公正的立場,片面誇大甚至是虛構某些“事實”。在一切皆可以產業化的當代,爲了吸引眼球而不擇手段,實在是他們無奈卻又必然的選擇。
不過,就像分局長所說的那樣,這“未必是壞事”。一個所謂“仗義出手”的懲罰者,的確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讓作惡者有所顧慮。C市的市民們似乎重新理解了這樣一句古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個城市的道德水平彷彿一下子提高了很多。不知道有多少惡言在出口前生生憋住,不知道有多少惡行在下手前心生猶豫。也許他們的行爲不至於招致司法機關的嚴懲,但是誰知道會不會被“他”選作目標呢?
畢竟,誰也不想讓報應落在自己身上。
今天下午,方木去C市師範大學開了個碰頭會,和心理研究所的課題組成員商討課題進度和分配任務。會議很快結束,方木看時間還早,就在C市師大校園裏溜達了一圈。雖說是母校,但是幾年沒有回來,校園裏的變化讓人驚訝,很多地方都不再熟悉。正所謂物是人非,看看校園裏那些比自己足足小了十多歲的大學生們,方木很快就感到索然無味。現在回公安廳,坐不到一個小時就會下班。如果去分局,一來無事可做,二來也不想引起楊學武的誤會。想了想,方木決定去接廖亞凡下班。
來到住院部的護工休息室,房間裏卻只有一個正在打毛線的中年女護工。方木四下看了一圈,問道:“廖亞凡在麼?”
“小廖啊,出去了,好像在雜物間。”女護工上下打量了方木幾眼,“你貴姓?”
“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