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獻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宗凡打開一隻木盒的盒蓋,說道:“湯大俠請看,這便是隋侯之珠!”
湯予舉目觀瞧,見木盒內是一串項懸念珠。念珠是用天竺的紫檀木製成,樣式古樸,倒也並無稀奇之處。只是念珠上所佩的一顆吊珠潔白圓潤,光彩奪目,近觀如晶瑩之火,遠望似海上明月,一看便知是枚價值連城的寶珠。湯予驚道:“隋侯之珠……這就是隋侯之珠?”
宗凡點點頭,湯予半信半疑的說道:“傳聞隋侯之珠早失傳多年,自秦之後再無人知其下落,怎麼會在少林寺中?”
宗凡想了想說道:“說起隋侯之珠還有個傳說。戰國時隨國是一個小國,隨國的國君名叫隨侯。一日隨侯出巡封地,行至渣水,隨侯突然發現遠處山坡上有一條巨大無比的蛇,那條巨蛇受了重傷奄奄一息,但它的兩隻眼睛依然神采奕奕,彷彿能明白人意。隨侯見巨蛇充滿靈性,動了惻隱之心,命令侍從爲其治傷。巨蛇得到救治恢復了體力,繞着隨侯的馬車轉了三圈,徑直向蒼茫的山林游去。第二年秋天,隨侯再次巡行至渣水地界,中午在山間驛站小憩。睡夢中隱約走來一位黃髮少年跪倒於他的面前,稱自己是去年獲救的巨蛇,爲感謝隨侯的救命之恩特來獻寶。隨侯猛然驚醒,果真發現榻邊多了一顆珍珠。這顆碩大的珍珠似乎剛剛出水尚餘水漬,絢麗奪目,雍容華貴。隨侯嘆曰,一條蛇尚且知道遇恩圖報,有些人受人恩德卻不懂報答。隨侯得到寶珠的消息不脛而走,引起各國諸侯的垂涎,經過一番明爭暗鬥,隋侯之珠落入楚武王之手。秦始皇剪除六國,統一天下,隋侯之珠又被秦始皇佔有,並被視做秦國的國寶。秦滅,天下大亂,隋侯之珠流落民間,不知所蹤。因隋文帝楊堅發跡於隨國舊地,後改隨爲隋,世人便把隨珠改稱隋侯之珠。”
湯予說道:“這個傳說我也有所耳聞,但不知失傳已久的隋侯之珠爲何竟在少林?”
宗凡展顏笑道:“日升月落,大江東去。一顆光彩照人的寶珠淹沒於滾滾的歷史煙塵中。可數百年後隋侯之珠重現人間,自然又引來一番腥風血雨,幾經輾轉被獻文帝拓跋弘所得。拓跋弘死後,其子拓跋宏繼位,史稱孝文帝。孝文帝篤信佛教,廣建廟宇,開鑿石窟,引四海高僧來朝。其中有一名天竺僧人名叫跋陀,深得孝文帝敬重。孝文帝爲安頓跋陀祖師在少室山北麓敕建了一座寺院,便是我少林寺,並把隋侯之珠賜予跋陀祖師。跋陀祖師感激孝文帝深情厚意,便將隋侯之珠鑲嵌在唸珠上,從此隋侯之珠就成了我少林的鎮寺之寶。只是此珠過於耀眼,爲免生事端從不輕易示人,故而天下之人並不知曉隋侯之珠在少林之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湯予自幼生於極北苦寒之地家中清貧,後又遭逢變故,所以性格中帶有一絲偏激執拗,平日最討厭的就是擊鼎鍾食,膏粱錦繡,奢侈無度。世人眼中的奇珍異寶他視如蔽履從不放在心上,但今日一見這串念珠也不禁心神不寧。只因隋侯珠乃天下珍寶之首,唯有和氏璧可同它比肩。想當年秦昭襄王爲得和氏璧與趙惠文王會於澠池,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後秦統一中華又以和氏璧做爲國璽。可想而知這隋侯之珠應該是何等珍貴,真說的上是價值連城。
湯予呆了呆,沉吟自語道:“原以爲隋侯之珠是一個傳說並不存在,豈料今日有幸一睹真容。”
宗凡頷首道:“人爲財死,鳥爲食亡。不過一顆小小的珠子,從古至今卻有無數人爲了它刀兵相見,拼的你死我活,丟了性命。想想真是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