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作者/小莊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的一個聯合團隊,在1995年6月《動物行爲學》(Animal Behaviour)期刊上發表了一則讓人看上去遐想連篇的研究。他們把幾隻假的玩具母黑琴雞放在一隻並不是很有吸引力的公黑琴雞的周圍,如果這隻公雞表現出了好像在和假母雞交配的行爲,則其他母雞也會對它興趣盎然起來,於是這公雞因此贏得了更多交配機會。但如果換做一隻玩具鴨子,或公雞並沒有和玩具母雞“交配”,都不會有同樣的效果。
這個非常歡樂的實驗會讓我想起米蘭·昆德拉在他一篇小說裏寫到的橋段。說的是一位女演員的丈夫去往小鎮療養院養病,此人已屆中年,身材走形,從外貌上來說,並不怎麼打動其他女人,而他的妻子其實也早就厭倦了他。但在療養期間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卻徹底改變了這段婚姻的命運:女演員出於義務前來探望丈夫,當地的女人們一見哇塞此人居然有這麼美貌的LP,紛紛覺得他很有魅力起來,爭相獻殷勤,而女演員看到外界如此架勢,立刻也覺得好傢伙我老公這麼有女人緣,說明他還是個香餑餑,忍不住重新審視他,越看越愛,激情再度燃燒起來。
女演員做夢也不會想到,她男人受歡迎其實與其本人毫無關係,而完全是由於作爲妻子的自己美貌過人。唔,上帝的幽默,的確黑得很漂亮。
母黑琴雞、女演員還有小鎮上的女人,此處都表現出了一種動物的“擇偶模仿”行爲。1992年,芝加哥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斯蒂芬·普魯特-瓊斯(Stephen Pruett-Jones)給“擇偶模仿”下了個定義,大致的意思是:雌性們選擇一個雄性的幾率,隨着其他雌性也選擇這個雄性而上升,若其他雌性不選擇這個雄性,該幾率就會下降。
除黑琴雞外,孔雀魚、珍珠瑪麗魚、挪威鼠、日本鵓鴣等動物身上也都出現過這種現象。有時是在實驗室條件下被發現的,有時則是在自然狀態下被觀察到的。當然人類身上也很明顯,大約2000年以後,相關的研究就比比皆是了。科學家認爲雌雄兩性身上都會出現“擇偶模仿”,但相對而言,雌性身上出現得較爲普遍。
2003年,瑞典哥德堡大學的託拜厄斯·尤勒(Tobias Uller)和克里斯托弗·約翰森(L. Christoffer Johansson)在一篇論文中把人類身上的類似行爲稱作“婚戒效應”。這是因爲他們在實驗中讓作爲示範的男性志願者分別以戴婚戒和不戴婚戒的面目示人,結果觀察到對於被調查的女大學生來說,戴婚戒的男性比沒戴婚戒的男性更喫香這麼弔詭的情景。千真萬確,饒你抓耳撓腮也要接受以上事實,而且就此無須再對女青年總是被已婚大叔吸引的事實感到三觀盡毀,須知這一研究可是發表在《人類天性》(Human Nature)期刊上的。而《英國皇家學會會志B:生物科學》(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y Science)期刊則在2007年刊登了來自該國四所大學的聯合研究報告,稱如果一名男性被一名女性微笑以對的話,其他女性會覺得他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