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在日前偶爾從網絡上看到武漢那場討論會的記錄,後來又在電話裏同鄧曉芒談及此事,交換了一下意見。我們總的感覺是:中國沒有人。尤其是沒有思想者,更不要說有哲學、文學底蘊的思想者了。
從會議來看,與會的那些人都羣情激憤,主觀願望都比較好,但一落實到文學這個主題上,便無不顯露出陳舊僵化的觀念,幼稚初級的審美意識,混亂的、表面同主流拉開距離,實際上同主流不知不覺合拍的追求。給人的印象是表面鬧哄哄,其實大同小異,都是一箇中國傳統的思想構架在那裏起作用。說來說去也就是反精神污染時的那幾句老話,套話,真不知是起了幫忙還是幫閒的作用。
思想者也好,批評家也好,既然敢參加這種會議,就要學一點文學方面的知識,吸取一點新的東西,擴大一點自己的眼界,真正弄懂弄通了再來做這種概括性的發言。我早就在媒體上說過批評界要進行現代藝術方面的掃盲,現在看來思想界(如果與會者能代表思想界的話)也應該掃盲。傅國湧先生說到的當代主流文學沒有希望,許多成名作家粗製濫造,毫無思想,這一點我同他很有同感,我自己也多次在媒體上針對這種傾向進行過批判。可是在這次會議上開出的拯救文學的良方是什麼呢?這應該是最最關鍵的吧。讓我們來看看:
傅國湧:文學要面向當下火熱的社會生活。從生活中吸取營養,不能圈子化。
丁東:文學要看得懂,要有歷史使命感,進步責任感,描寫底層的文學最好,希望看到80年代小說、報告文學爭相傳閱的好形勢。
崔衛平:文學要打破行業的隔閡,要鐵肩擔道義,關注新思想的潮流。
一致認爲:既要反圈子化,又要反市場化。要描寫公共生活中的矛盾和巨大沖突——因爲現在是天賜良機的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