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宋朝,棉花幾乎是同時從海陸兩個方向傳了過來,不過一開始是作爲觀賞花卉種植的,我也忘了過了多久了,反正是過了很久纔有人發現它可以用來紡布,於是在南方沿海一帶開始有人進行紡織。”
“黃道婆就是其中的一員,但她卻不是爲了自己紡織,她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十二三歲就被賣去當了童養媳,不僅白天要下地幹活,晚上還要紡布到深夜。”徐雪筠在幼時看到這段歷史的時候就爲她惋惜過,現在再讀來還是替她難過,“要是現代她這麼勤勞,不說發大財也一定能過上很好的生活。”
但她沒有,她還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
“後來黃道婆遭受公婆、丈夫又一頓毒打後,被關在柴房裏,不準喫飯和睡覺,她終於下定決心,逃離這裏。”幾人猜測,應該就是這次逃離,才讓黃道婆成爲了推廣棉花的兩位重要人物之一。
果然,徐雪筠下一句便說道:“也是這次逃離,讓她碰到了善良熱情的黎族人民。”
當時黃道婆躲在漁船上,隨船到了海南,在宋朝末年,人們對女性的欺壓已經十分嚴重,一個孤身前來的女性在哪裏的日子都不會好過,可黎族人民卻十分同情黃道婆的遭遇,接納了她,並且還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了她紡織技術。
黎族人民生產的黎單、黎飾和鞍塔在那時聞名內外,棉紡織技術相較於其他地區十分先進,黃道婆喫苦耐勞又聰明勤奮,虛心向黎族同胞學習紡織技術,日夜練習,精進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