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漫步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預算少確實是個問題。”千原凜人也不迴避這一點,依舊輕聲說道:“這個我們可以想辦法,比如我們可以借別人的力宣傳……我們試着讓偶像參演如何?”
“偶像?”藤井有馬也坐直了,疑問道:“你要找偶像參演?”
日本的偶像風潮有兩次,一次是在七十至八十年代,那時正是世界範圍內的音樂狂潮,偶像藉着音樂風潮冒了出來,只是和歌手歌姬不同,歌手是通過自己來演澤歌曲,偶像是通過歌曲來表現自己——那時偶像被瞧不起,被罵作“歌謠界的混子”,而且年紀偏小,後臺遇到歌手之類的人,全都得貼邊低頭站着。
但那時電視上音樂節目正流行,偶像還是迎來了蓬勃發展期,頻頻出現在熒幕之上,最頂級的甚至被稱爲“國民女兒”、“國民妹妹”,像是“御三家”、“花之八零組”、“中三生”、“晚三生”之類的很是火了幾年。
不過好景不長,隨着音樂狂潮退去,電視上的音樂節目紛紛因收視率大降被砍掉,這些偶像們又因太過追求完美無缺,新人舊人千篇一律,很快引起了觀衆審美疲勞,失去了利用價值,直接被電視臺拋棄了——混得好的嫁人,混得不好的銀座陪酒,只有極少數幸運兒轉型成了歌手或是演員。
隨後,就迎來了偶像寒冬期,偶像們基本是野狗狀態,只能撿點娛樂圈的殘羹剩飯喫,直到泡沫經濟崩潰後,偶像這種廉價娛樂品才又開始起死回生。
這是第二次偶像潮,只是這次的模式就變了,偶像不再追求什麼完美無缺、令人憧憬,而是各有特色,多少有點小毛病,能讓粉絲見證其成長。
92至93年,這是日本經濟垮臺的開始,也是二次偶像潮的開端,只是還沒引起社會上的廣泛注意,但千原凜人覺得他們仍然有利用價值——這些人不受娛樂圈主流待見,但95年時,擁有的粉絲其實已經不少了,雖然比不了2000年後的號召力,但提高一部深夜劇滾雪球的速度,那絕對綽綽有餘。
說白了,他其實就是想共享一下這些偶像的粉絲,讓這些粉絲自發替電視劇宣傳一下——偶像都參演了,我真愛粉,我必須看,而且還要強迫身邊的人看,哪怕等到晚上12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