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漫步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日本,“大河”一詞來源自一個法文單詞,大概意思指的是“歷史滾滾如洪流”,而且是先有的大河小說,然後纔有的大河劇,但大河小說不是單指歷史小說,大河劇也不是單指古裝劇。
大河小說往往是通過一個人或一個家族的興衰起落,來詮釋一個時代的風雲變化,有着某個獨特的歷史解讀視角,而且對歷史考證有一定要求——也就是說,歷史小說未必是大河小說,大河小說應該是以某人的經歷來反映歷史環境,像是《三國演義》就該算大河小說,但沒特定主角的《隋唐演義》卻不算。
而演化成大河劇的話,大河劇該算古裝劇中的一個分支,但它要求時代背景基本屬實,細節也要經得起考證,架空在某種意義上是不允許的——在日本,大河劇有教育國民歷史知識的義務,是被當成半部史書來看的,胡編亂造肯定不行。
這玩意兒是NHK先搞出來的,NHK就喜歡幹這種喫力不討好的事,從六十年代拍了第一部大河劇開始,一直到了現在,一週一集,從未間斷,已經有三十多年曆史了,哪怕是NHK本部失火被燒了一大半都沒能讓它停止製作。
這種長久的堅持也讓大河劇這名字深入人心,甚至在日本,只有NHK拍的這種劇才能被稱爲“大河劇”,別的電視臺製作的只敢叫一聲“大時代劇”——時代背景真實可考,時代細節真實可考,只有人物真實可考之餘才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
終歸還是電視劇嘛,完全符合史實也不可能,那也沒人能做到,只能說盡量,全做到了那就該改名叫“歷史紀錄片”了。
至於大河劇的成績,收視率總體是逐年下降,九十年代好一點的在20%多,差一點的就是挨刀貨,只有10%左右——NHK不太在乎收視率,收視率不好也會播完,從沒有大河劇挨刀的先例。
但是,大河劇(大時代劇)X格很高,有着一羣中老年精英觀衆羣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拍大河劇是一項文化工程,是在表現日本的民族文化傳統、內心情感和性格特點,參與這種劇的製作本身其實就能算是一種榮譽了,而且除了這些虛名,也有實際好處。
上可以拿科學文教省、旅遊管理局等機構的官方補助,中可以得到歷史學家、民俗學家等文化界人士的全力支持,下可以聚攏演員的心——有時候很多人都願意低薪或是免費爲這種劇提供諮詢服務,視爲爲文化事業做貢獻,而參加這種歷史正劇的演出,對提高演員的X格幫助極大,而放在電視臺來說,拍這種劇,實際上就是在提高電視臺的整體格調。
關東聯合電視臺作爲一個想躋身頂尖電視臺行列的新興電視臺來說,想提升一下格調可以理解——你們看啊,我們爲文化事業做貢獻了,我們也不是隻認錢的商業機構,我們也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你們得誇我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