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雲煙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
當年秦國倒是修建了弛道,可是當時的弛道雖說不至於粗製濫造,但肯定不如中原地區的弛道做得紮實,就是稍微夯實了一下路面,然後鋪設了木軌。這麼多年下來,木軌早就朽爛,路面也已經徹底被荒草淹沒。常年在河套地區放牧的牧民或許能夠根據河流甚至是一些不是很顯眼的石頭乃至樹木判斷方位,但是,漢軍可沒有這樣的本事。
他們只能是按照祁連山脈的大致方位行進,如果是在短距離的情況下,以一座山脈作爲參照物,是不會走錯方向的,可是,如果放大到大地圖上,你連山頭都看不見,憑着本來就不精確的地圖往前走,那就真的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以至於隊伍幾次走錯了方向。
尤其,他們運氣也不好,沿途還驚動了幾個部族,他們哪怕配備了大量的戰馬,但是倉促之下,也沒能迅速解決戰鬥,消息外泄已經是必然的事情,因此不僅沒能在預計時間到達預定的地點,還直接被聞訊而來的匈奴騎兵給追上來了。
好在漢軍的戰鬥力還是很不錯的,因此,雖說打了一場近乎倉促的遭遇戰,但是倒也沒有喫虧,但是要說戰果,着實也不多。但是,這只是個開始,對於匈奴來說,河套地區實在是太重要了,祁連山和陰山對於草原民族來說,那就是黃河之於華夏民族,這兩座山脈幾乎是草原民族的命脈所繫。
雖說如今還沒有人專門統計,但是這些年,氣候是越來越冷,華夏民族的祖先其實很多就生活在如今的草原上,後來是隨着氣候的變化,慢慢往南遷移的,黃河流域春秋的時候還大象滿地走,戰國中後期大象犀牛什麼的,就幾乎看不見了,想要找,得往荊楚之地去。
因爲氣候的變化,草原各族冬天是越來越難熬,爲此,他們必須要在山脈背風的地方渡過寒冷的冬天,這個季節也就成了繁衍的季節,這也是爲什麼後來丟了河套之後,匈奴民歌裏面說“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意思。雖說陰山也能用,但是陰山可比祁連山冷不少,因此,自從匈奴佔據了河套之後,祁連山就成了匈奴各族最喜歡的過冬的所在。
對於匈奴來說,祁連山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發現漢室居然打算收復河套的時候,頓時一個個都顧不得其他了,當下各族摒棄了矛盾,開始一致對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