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面對一衆圈內前輩,這樣左一句右一句‘先生’、‘您’的恭稱,王小濤被弄得很不自在。
但是沒辦法,在這些真正把古玩當做生命的前輩們心中,圈子裏不論年紀大小,達者爲先,於是他只能是無奈的接受這樣的恭稱。
對於這幾位古老的老夥計們,所拿出來的全部東西,王小濤都根據腦海中響起的鑑定聲,那所呈現出的從製作開始到流傳至今的一幕幕畫面,逐一給出了詳細的鑑定情況,以及一錘定音的鑑定結果。
“梅瓶出現於唐代,盛行於宋代,器型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長而接近於只想,底部比較小,器型的最小直徑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處理手法多樣,常有棱角分明的轉折,各地磁窯都有燒製,但以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爲精湛。”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圓渾厚實,沒有明顯的線角轉折,肩部向上抬起,線條飽滿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裝,足部結束部分稍向外撇。肩部有青花楷書‘內府’兒子,當屬宮內用器。”
“清乾隆梅瓶則以肩部豐滿著稱,幾乎成一條直線,腰部以下收得較直,着重圖案化,龍紋較爲死板。”
“嘉慶年間的梅瓶造型多樣,有的向寬短髮展,有的向瘦長髮展,胎體與乾隆時期區別不大,釉色的白度較乾隆時高,但釉的質地較乾隆時期有所下降。”
“所以梅瓶如果說宋代的造型挺秀、俏麗,傾向於女性特徵的話,那麼明代的梅瓶則是雄健、敦厚,傾向於男性特徵,而到了清代的每名,則因造型比例不當,給人以不協調和不完整的感覺,不及明代水平,價值自然也要大打折扣。”
“這樣一件青花纏枝牡丹梅瓶,瓶脣口外撇,短頸溜肩、下漸收至底,通體青花紋飾,肩部繪製牡丹及牡丹花瓣紋,瓶肩部有青花楷書‘大名萬曆年制’橫行六字款。”
“特徵完全符合明青花梅瓶的一切特徵,乃是萬曆青花梅瓶中,難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