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強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切仍得謹慎提防的一九八五年——換言之,彩虹旗紅緞帶搖頭丸這些玩意兒根本還沒問世的三分之一個世紀前。
在臺灣當時的報紙只有三張,離國際化還很遠,資訊就像尚未開放進口的洋菸酒一樣,這方面的事更極爲稀有也鮮爲人知。連在臺北市,百姓普遍英文程度仍屬低落,所以千萬別隨便開口,請問哪裏有ㄍㄟ ㄅㄚˋ①,他可能會以爲你是在用器官粗話罵人。同志?別忘了還是戒嚴時期,“愛人同志”是共產黨用語,罪加一等。
那麼,要怎麼定義 MELODY 呢?
就乾脆不必明說了。沒錯,若非熟人帶路,還會被小心盤查以防滋事。別招搖,得學會故佈疑陣,教外人一眼識不破狐狸尾巴那纔是上策。所以也別期待 MELODY 店裏有什麼風格或設計。店剛開張的時候,這地方連個卡拉 OK 設備都沒有。臺北那時的經濟還落後馬尼拉吉隆坡,想當年能有這麼個場子已經很不錯了,就別挑剔太多。
BTW②,還記得卡拉 OK 機器剛出現的時候,沒有電視熒幕,只能看歌詞本,而且用的還是那種匣式錄音帶?一匣十六首歌,有一本書那麼厚。MELODY 才十坪③的店面,去掉吧檯與座椅,站人都嫌擠,哪來的多餘空間堆放?想來這裏高歌?還是等數位化點歌系統出現再說吧!
不過說也奇怪,即使日後有了錢櫃這種全民歡唱出現,每家同志酒吧不論規模大小,仍少不了卡拉 OK 娛樂。這恐怕是三十年滄海桑田過程中唯一還保留下來的傳統。歌唱得好壞倒是其次,有個上臺亮相的機會纔是重點,否則黑麻麻一屋子人哪能贏來目光,出門前的一番精心打扮豈不浪費?
不是說那時候的人英文水準不高嗎?那又爲什麼取了個這樣裝模作樣的英文名字 MELODY?且慢,寫成了“美樂地”,就別有一番滋味了不是?這就是所謂的故佈疑陣,外人看起來覺得是做洋人生意的,員警都要敬畏三分。就像二十年後曾轟動一時、卻又曇花一現的搖頭吧 TEXOUND,這名字在店卡上寫寫就好,私下大家都說“臺客爽”,反倒俗而有力,挺風騷傳神的。
與“美樂地”同期的,還有其他這幾家場子。
“同心橋”應該是最早裝設了卡拉 OK 的。“重慶”的小舞池裏,男男翩翩,夜夜跳着探戈吉魯巴。中山北路上的“第一酒店”還沒歇業,旁邊那條小巷裏平日窄暗幽僻,到了週末就突然多了成羣少年郎鬼頭鬼腦忙進忙出。位於那巷底某大樓地下室的“TEN”,一與◯暗語私藏其中的店名堪稱經典。那可是當年第一家走迪斯可風的,開幕時鋒頭最健,影劇圈裏私下盛傳的幾位男星竟然現身捧場,讓剛出道的小傢伙們個個看得目瞪口呆。
彼時,老七年方二十,高高帥帥壞壞,浪子膏堆滿頭,出現在 TEN 的舞池,總能濺起四面傳情目光沐身,好不虛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