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鳶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謝縈心道這假洋鬼子還有兩幅面孔。沒想到楊主任相當喫這一套,對待外賓拿出了一百二十分的重視。謝縈坐在一邊聽他們聊天,很含蓄地笑而不語。
武安縣儺戲文化發達,具體到每個村子又各有不同。“捉黃鬼”起源是在幾十公里外的固義村,但兩村同在黃河流域,自古屢遭水患,演的劇目也相似。
那時候,正月十四里,全村人都要聚在村子西頭,儀仗排列起來,浩浩蕩蕩地出發,遊街驅趕黃鬼。
正月十五,三位鬼差齊聚在村子東頭,請出陰間帝君。正月十六,在村子南邊的閻王臺,帝君把黃鬼剝皮悶殺,村民們齊聲叫好,鳴一聲三眼銃,放二十掛鞭炮,就表明黃鬼已被制服,來年黃河一定風平浪靜。
“當然,從九十年代以後呢,咱們響應國家號召,移風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大儺已經很多年不辦了。”楊主任搓着手笑,“但儀式不辦了,曲藝文化是可以傳承的嘛!咱們村劇院,就是宣傳這個傳統文化,縣裏領導來視察的時候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假洋鬼子用他做作的中文和楊主任談笑風生,謝縈眼觀鼻鼻觀心地坐在一邊聽他們商業互吹,忽然找了個機會插話:“主任,我昨天去劇院,聽說咱們村以前辦大儺的時候,還有個‘掌竹’啊?”
楊主任估計誤以爲她是蘭朔的翻譯,對她態度也是相當的和藹,道:“是是,不過孫婆婆去世以後,咱們村就不設這個了。”
楊主任的回答與昨天演員大叔的說法基本吻合,所謂的“掌竹”,其實就是儺戲裏的巫師。手裏拿着根空心的細竹管,一邊高聲唱詞,一邊指揮儀仗遊街,和樂隊的指揮差不多。
六十年代,村子辦大儺要持續三天,熱鬧的時候能湊到近千人。沒見過的人會以爲儺戲像春節晚會一樣需要舞臺調度,但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因爲全程的唱詞都是由“掌竹”一個人來完成的,演員沒有臺詞,他們只需要穿上服裝,跟着大鈸聲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