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來背吧。”
“沒關係,不重,你手臂和肩膀需要好好揉捏一下,回去我和連成叔說下,幫你用藥草擦拭按摩一下,明天會舒服些。”張佳佳不讓李楓動着竹簍。
“沒關係,只是有一點酸脹。”李楓笑着揮舞一下胳膊,咧咧嘴,還真有點疼。
張佳佳白了一眼李楓,還逞能。“走吧,咱們快點回去,不然石臼兒要給別人占上了。”
石臼,用一塊大整石慢慢鑿成。它形同一隻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徑不小於七八十公分。一隻大的石臼,一般要四個人才能抬得動它。臼內鑿有鑼紋,臼的身子須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貼平,以便於清掃。
在臼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樹段做成的“碓身”,“碓”的頭部下面有杆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鐵牙。“碓”肚的中部,兩邊有支撐翹動的橫杆,就像玩雜技的“翹翹板”中間支撐那玩意兒,“碓”尾部的地下挖一個深坑,當把重心移到“碓”尾並將其向坑裏踩壓下去,“碓”頭即抬了起來,然後舂下去,抬起來,再舂下去,就這樣機械地重複,便是舂米,舂藥材啥的。
碓臼上面橫着一根木杆或竹杆,供舂東西的人扶手。熟悉的老手,有時會連續不斷跑跳着舂了起來;有的還在“碓”頭上綁塊石頭加重,舂起來更有力。這樣的舂法,用了巧力,加快了速度,也可能有利於提高加工質量。
“寨子裏還有石臼?”
“是啊,一會我來舂。”張佳佳笑說道。“我們要快點了,二妹她們肯定比咱們先找着烏飯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