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言 (第1/2頁)
曼佐尼/查爾斯·艾略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亞歷山德羅·曼佐尼伯爵於1785年3月7日出生在意大利米蘭。他曾先後在盧加諾、米蘭和帕維亞接受教育,獲得學位後赴巴黎,和母親一起生活。在巴黎,他發現母親與孔多塞夫人及一批18世紀的理性主義者交往甚密。這些交往曾一度使曼佐尼對宗教產生了懷疑。後來,他皈依了天主教,至死篤信不移。爲了捍衛這一信仰,曼佐尼曾著書反對信奉新教的歷史學家西斯蒙第。曼佐尼熱烈支持祖國爭取政治上的獨立,但是他並不積極參與民衆運動。意大利終獲獨立後,曼佐尼被任命爲參議員,享受政府津貼。1873年5月22日,曼佐尼在米蘭逝世。
曼佐尼最重要的文學作品是他的詩歌、劇作和小說。在詩歌方面,他寫下了一些以飽含宗教熱忱而著稱的聖歌和兩首頌詩——《五月五日》和《一八二一年三月》。前一首爲哀悼拿破崙的逝世而作,使他一舉成名。他的兩部劇作——《卡馬尼奧拉伯爵》和《阿德爾齊》,集中體現了曼佐尼力圖把意大利戲劇從古典主義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意圖,但兩部作品在意大利都反響平平。歌德卻對《卡馬尼奧拉伯爵》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曼佐尼的一篇序文爲推崇浪漫主義,反對古典主義戲劇“三一律”的束縛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意大利人卻還不大能接受這種取代了精美文風和傳統形式而對人性如實處理的方式。
曼佐尼的傑作《約婚夫婦》(1825—1826)受到的評價褒貶不一。這是一部歷史小說,創作於威弗利小說盛行之際,這股流行之風曾在歐洲範圍內引發了同類型小說的創作風潮。因此,人們對這本在英國通常被叫作“約婚夫婦”的書的興趣是出於心理和感情因素而非外在因素。小說敘述的故事發生在1628年至1631年間的倫巴第地區,故事情節圍繞一對農村青年男女的愛情受到當地惡霸的阻撓而展開。小說極其生動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1630年肆虐米蘭的大瘟疫(見第31~37章)所進行的細緻的描述。該小說是當代意大利最傑出的小說之一,被翻譯成各種語言。
晚年的曼佐尼對意大利文學該用何種方言作爲標準語言這一長久以來的爭議產生了興趣。他相信託斯卡納方言會擔此重任,於是重寫了整部小說,去掉了所有非托斯卡納方言,1840年得以出版。曼佐尼的這一舉動重新激發了對意大利民族文學語言這一問題的討論,時至今日,討論還在繼續。隨着《約婚夫婦》修訂版一起出版的類似其續篇,創作時間要比修訂版早十幾年。該小說說教過多,被普遍認爲不如《約婚夫婦》。在國內外,曼佐尼的名聲主要來自這本《約婚夫婦》,該小說在世界名著中佔有一席之地,不僅因其對17世紀的意大利生活令人稱羨的描寫,更因其對人類情感及經歷忠實而感人的呈現。
上文提到了《約婚夫婦》所謂的續篇,其文學價值實難與前者相提並論,所以較曼佐尼更有名的作品來講,這部續篇不容易讀到,因此下文將對其內容做一些介紹,讀者們可能會有興趣瞭解。
在小說《約婚夫婦》第三十二章末,曼佐尼提到了米蘭的塗毒者事件。塗毒者被懷疑在建築牆上塗毒以傳播瘟疫。但作者另擇篇幅詳細敘述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