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漢山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對農民力量進行了深入探究之後,羅越的思緒進一步陷入了一個更爲複雜的問題:對於農民而言,究竟是種田好,還是打獵好?這看似簡單的選擇,實則蘊含着文明發展的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
從人類歷史的早期來看,打獵曾是人類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獵人穿梭於森林與草原之間,憑藉着敏捷的身手、對獵物習性的瞭解以及簡陋的武器,追逐着野獸。打獵這種方式具有一定的即時性,當獵人成功捕獲獵物時,能夠迅速獲得大量的食物,尤其是在捕殺大型動物時。在一些以狩獵爲主的原始部落中,如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那些技藝高超的獵人備受尊敬,他們的狩獵成果不僅養活了自己的家人,還能與部落成員分享,維繫着部落的生存與團結。
然而,打獵也存在着諸多不確定性。獵物的數量受自然環境、季節變化以及動物遷徙規律的影響很大。在獵物稀缺的季節或者地區,獵人可能面臨長時間的飢餓。而且,隨着人類人口的增長,單純依靠打獵獲取食物變得越來越困難。過度的狩獵還可能導致某些物種的滅絕,進而破壞生態平衡,最終影響人類自身的生存。
與之相對的是種田這種食物生產方式。種田意味着人類開始對土地進行長期的投入和改造。農民們精心照料着莊稼,從播種、除草到收穫,需要經歷漫長的週期。與打獵相比,種田的初期收益相對較低。農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土地上,而且要等待數月甚至數年才能收穫成果。但種田的好處在於其穩定性。一旦農田建立起來,並且掌握了相應的農業技術,在正常的年景下,農民能夠較爲穩定地獲得食物產出。
在古代中東的新月沃地,當人們開始選擇種田時,這一決定開啓了一種全新的文明模式。人們圍繞着農田建立起村莊,逐漸發展出了定居生活。這種定居生活促使人們發展出了更多的技藝,如陶器製作用於儲存糧食,紡織技術用於製作衣物等。農業的發展也使得人口得以增長,因爲農田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隨着人口的增多,社會分工開始出現,除了農民之外,還出現了手工藝者、商人等職業。這種基於種田的文明模式逐漸形成了複雜的社會結構,包括政治體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發展。
在中國,選擇種田的農民們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明。他們以家庭爲單位,世世代代在同一片土地上勞作。這種農耕文明強調家族傳承、土地的重要性以及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農民們通過精耕細作的方式,不斷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糧食產量。他們修建水利工程,抵禦自然災害,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農業文化。農耕文明也孕育出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如儒家思想中對家庭倫理、社會秩序的重視,很大程度上源於農耕社會的結構特點。
然而,種田並非沒有挑戰。農民需要面對自然災害的威脅,如洪水、乾旱、蝗蟲災害等。這些災害可能會在瞬間摧毀他們一年的勞動成果。而且,種田需要一定的技術和知識儲備,從土壤的肥力管理到作物的病蟲害防治,都需要農民不斷學習和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