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思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特別喜歡《在雲端》裏的一段話:“But sometimes it feels like, no matter how much success I have, it's not gonna matter until I find the right guy.”
如果沒有找到可以分享的人,再成功也毫無意義。有人站在了世界之巔,還是會尋求和人分享自己的喜悅;有人跌倒在世界的谷底,還是會希望有人能陪他走出去。
其實,人們花盡畢生精力所追求的:就是有人能陪伴自己走下去。這就是所謂的共振。價值觀或許有對錯之分,但放在個人身上來看很難分清對錯,而人們努力不過只是希望有人能認同自己的觀念,並且願意陪自己走下去而已。
始終記得《瑪麗與馬克思》中最讓我感動的那段對白:
“我原諒你是因爲你不是完人,你並不是完美無瑕,而我也是,人無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門外亂扔雜物的人。我年輕時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自己,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麼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說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然而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潔,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菸頭。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樣,但是沒有我的有這麼多裂縫。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會相交在一起,到時候我們可以分享一罐煉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如今這部電影依舊留在我的硬盤裏。
每個人產生價值觀的過程都不盡相同,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它遠比你想的更漫長並且根深蒂固。我以前無法認同一個人的價值觀時,就想以否定他的形式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現在我開始覺得: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他自身成長的結果,你無法通過三言兩語把它否定。好比說你不能因爲看一個人常去夜店就說他不好;你不能因爲一個人不走所謂的正途就認定他沒前途;你更不能看到一個人總是笑嘻嘻的,就認爲他是銅牆鐵壁、百毒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