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三十年前,我左眼半邊都看不到了,多虧您妙手回春,硬把我救了回來,到今天都沒問題。”翁董事長抬頭盯着牆上一幅畫的小字,“富貴長春,對不對?您看!我現在都六十了,還看得這麼清楚,全仗您啊!”清了清喉嚨:“所以這次小犬出問題,非請您出馬不可。”“這當然!這當然!我一定效力。”鍾主任總算找到開口的機會,“只是,我也老了啊!”“您這是哪裏話!老資格、老經驗,年輕人學不來的。我就是聽說好些人找那個叫什麼…什麼方醫生,在眼睛上打洞。這…怎麼治得好呢?就算治好了,也維持不了兩年啊!我只信任您動刀,因爲我自己就是鐵證。”翁董指指自己眼睛,笑道,“您說!對不對?這兒打個小洞、伸根管子進去動手術,不是開玩笑嗎?”鍾主任點點頭,又一笑:“不過,方醫師可是學成歸來。當然如您所說,新方法恐怕還得接受時間的考驗,我是不信這套啦!我還是用我的老方法。”“當然是您的方法好!保險又持久。”翁董事長起身告辭,又彎腰,把放在桌上的禮盒往前推了推,“小東西,請您務必打開來,自己嚐嚐。”翁董事長才走,醫生娘就急急衝出來,打開禮盒,她早知道,按規矩,這禮盒裏不止是喫的。打開蓋子,眼睛一亮,摸了摸、數了數,醫生娘把禮盒捧到丈夫面前。鍾主任還是不安,戴上老花眼鏡,看翁董名片的電話號碼,撥了過去。“你是太客氣了!太多禮了!”“一句話!我一定親自動手。而且安排早上‘第一刀’,手術室特別乾淨。”
鍾主任果然立刻交代下去,安排了早上第一刀,而且強調自己親手主刀,爲此,還把另一個病人的手術時間改掉。鍾主任這次不再是“動口不動手”,他要親自上陣了。消息傳出去,好多實習醫師都說要來學,連醫學院裏一些有志眼科的學生都說要溜課趕過來。主任動刀,果然不一樣!以前就算對外說是主任親自操刀,也只是站在旁邊用嘴指揮,全由下面的主治醫師甚至實習醫師動手,大不了中間由主任下去看一看,幫忙作決定。但是這一天,主任果然全副武裝,伸出兩隻手,往前一站,接過手術刀…而且教授就是教授,鍾主任一面動手術,一面不忘身邊和樓上大玻璃窗後的學生,一點一點解說,怎麼把剝落的地方找到,很輕很穩地託回原來的位置…只是,說要很輕很穩,主任的手卻好像既不輕也不穩,有兩回還半路停下來,用力閉上眼睛,猛眨,而且不知是不是爲了慎重,一看再看,甚至手術已經完成了,還要掀開,再檢查一遍。而且,縫一半,挺直了腰喘氣,停了老半天,才繼續。
只是,不知爲什麼,手術才幾個月,翁少東又覺得眼裏有閃光、視覺有變形,找鍾主任看了兩回,都不認爲有問題。還是翁董的兒媳婦堅持,說她的一堆朋友都講方醫師的內視鏡手術,不論青光眼或視網膜剝離,愈後都好極了。翁少東才又去看了方醫師,而且是偷偷去的。方醫師的手術也進行得非常低調,還事先向鍾主任請示了一番。鍾主任治不好的,方醫師用內視鏡兩三下就搞定了。內視鏡不但傷口小、復原快,而且因爲能轉彎,所以看得到傳統手術不易見的角落。話一下子傳開了。鍾主任一個星期纔來門診一次,還沒幾個病人。方醫師一個星期來三次,卻不但回回掛號滿額,還有不少人要求加掛。搞得方醫師常常到晚上七八點才能離開。不過,最近傳說,方醫師真要“離開”了。不是他自己要走,是沒接到鍾主任發的新聘書。
很多人只信名醫,甚至託關係、送紅包,非看名醫不可。名醫,當然有他不平凡的地方,他八成醫術高、醫德好,或善於研究和宣傳,否則不可能成名。問題是,名醫就一定好嗎?他過去好、三十歲好、四十歲棒,今天他六十了,還好嗎?這就像有人信房屋的風水,買了風水奇佳的房子,認爲一定福壽康寧。只是,當他住上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住上好幾代,那房子老了、塌了,還能福壽康寧嗎?老醫生的手還穩嗎?同樣的道理,當你找名醫之前,先要想想:這名醫會不會太老了,或像前面故事中的鐘主任、鍾教授,近幾年只是指導,很少親自操刀。加上年歲大、記憶力差,連技術都生疏了。還有,他看個名片上的電話號碼都得戴老花眼鏡,他的眼力還夠不夠?尤其動眼科這樣精細的手術,他的手會不會抖、腰會不會酸、眼會不會花?在這種情況之下,是不是由他在開刀房指導年輕醫生動手,反而比較安全?又有些人會在發現“名醫”只是在旁邊指導,沒有親自下手的時候,氣得要死,覺得白送了紅包。要知道,名醫最重要的是經驗。即使一個名醫老了、手抖了、眼花了,他的經驗仍然是“新手”無法比的。這時候,如果由老經驗的醫師指導“手眼穩健”的年輕醫師動手,不是黃金搭檔嗎?
有位美國醫師親口對我說,當他在大醫院做住院醫師的時候,開刀開一半,常緊急呼叫他的教授來指導。他說得很坦白--“經驗不夠嘛!碰上從來沒遭遇的情況,不知怎麼辦,往不往下開?怎麼開?只好請教授過來幫忙。有時候教授一看就知道了,有時候教授會親自下場操刀…”可見,經驗太寶貴了,那情況可遇不可求。常常病人的生與死、救與不救,都在醫生的一念之間。小醫生請大牌醫生到手術房幫忙做決定,另外有個原因,如果出了問題,那“大醫生”曾經到現場,可以幫忙“罩”。尤其當病人死在手術檯上,事後開檢討會,那些小牌醫生如果沒有大牌“護着”,常會被剋得抬不起頭,甚至呆不下去。要知道,“白色巨塔”常常並不白,裏面可能有一堆黑幕、一堆派系和權力傾軋。因爲畢業的醫學院不同,可以分成“x大派”、“x醫派”;由於所受指導或留學國家的不同,可以分爲“日本派”、“美國派”…
不要以爲醫生們都用同樣的方式思考,不信你拿同一個“案子”給不同派系的醫生看,他們很可能有南轅北轍的想法。不同科的醫生更不用說了。譬如膽結石,內科醫生可能問你是不是常痛,如果沒影響到你生活,就不必去管它,因爲許多人都“滿袋子石頭”過一生。碰上外科醫生看法就不同了,他可能指着你的超聲波報告說:“瞧瞧!多少石頭在你的膽囊裏,隨時會出麻煩,譬如阻塞你的膽管,結果膽汁不能通過,膽囊發炎、肝出問題,搞不好要你命!快開刀把膽囊摘除吧!”遇到中醫,則可能給你把把脈,認爲平順,開些化石草給你喫,讓石頭自然化解。至於民間,更有各種偏方。說的人煞有介事,好像鐵證如山,也有人基於“濟世救人”的想法,四處散發電子郵件,告訴你膽結石太容易對付了,只要喝多少檸檬水,再喝下多少橄欖油,那化石自然就會排出…後二者,我們且不討論,只看前面內科和外科醫生。你能說誰一定對、一定錯嗎?所以在動大手術、做大決定之前,你應該多看幾位醫生、多聽不同的意見。醫生們常彼此找麻煩,偷偷觀察“對手”有沒有犯錯。碰上這種情況,你別不高興,反而應該開心,因爲被觀察的那一方必定特別小心。你還可以在旁邊偷聽,甚至發掘真相。因爲他們在爭執時很可能透露“實情”,讓你知道原先被隱瞞的醫療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