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陽劉阿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榮雨家位於河南中南部的一個小村莊,這個小村莊雖然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卻與它附近的一條古街——古城,只隔了一條小河。這條小河上的橋據說是修於三國時期,歷經歲月滄桑,依然屹立不倒。這座橋不僅古老而且獨特,彷彿見證着歷史的變遷。
那一年,榮雨和衛萍都只有七歲。對於他們來說,這一年無疑是童年記憶中最幸福的一年。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在那個年代,能夠喫飽飯已經是一種奢望。而在這一年,他們終於可以不再忍受飢餓的折磨。
在榮家,榮雨是家中的長子,下面還有一個五歲的妹妹和一個三歲的弟弟。一家五口人過着平凡而又普通的農村生活。榮雨的父親在村裏的窯廠當燒窯師傅,雖然家境並不富裕,但至少還能保證一家人不餓肚子。
衛萍在家裏同樣也是老大,下面還有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壓力可想而知。不過,她的父親是村裏的幹部,相對來說家庭條件要好一些。
這一年各生產隊都紛紛成立了公共食堂,對於大多數農民來說,公共食堂的出現彷彿爲他們勾勒出了一幅夢想家園的美好景象:喫飯不限量,每天都能喫到不同種類的菜品。在那個年代,人們普遍認爲只有“放開肚皮喫飯”,才能夠激發大家的幹勁,從而更好地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
榮雨至今還記得那一天,他的詳叔帶領着一羣人來到他家,將家裏所有做飯用的鍋碗瓢盆等工具全部收走。當時,村子裏的倉庫院子裏擺滿了桌椅板凳,孩子們興奮地在場院裏跑來跑去,充滿了對新生活的期待。此外,還有許多村民被安排了新的工作任務——到村裏的公共食堂做飯。其中,前院的花嬸兒更是成爲了食堂的大廚,負責烹飪美味可口的食物。就這樣,“喫食堂”的時代正式開啓。
這一天,陽光明媚,天空湛藍如寶石,微風輕拂着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音。榮雨站在家門口,看着詳叔和一羣人走進院子。他們的臉上洋溢着笑容,似乎帶着一種使命感。
“榮雨啊,把家裏的鍋碗瓢盆都拿出來吧,我們要去辦大事!”詳叔大聲說道。
榮雨有些疑惑,但還是照做了。他從廚房裏拿出了鍋、碗、瓢、盆等工具,交給了詳叔。詳叔接過這些東西后,笑着說:“以後我們就不用自己做飯了,都去公共食堂喫,這樣多方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