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黃洋界一炮——感動長征之二 (第2/2頁)
陳忠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更讓我意料不到的是,黃洋界守衛戰的兩位最高指揮員之一的何挺穎,是我的陝西鄉黨。他是31團黨代表,團長叫朱雲卿,他們兩人負責指揮這個團第1營的紅軍戰士,守住了黃洋界,也守住了井岡山根據地。我查找有關何挺穎的資料,想了解這位紅軍早期領導人的情況,所得十分簡單,卻也有了一個大致清楚的輪廓。何挺穎是漢中地區南鄭縣人,那是一塊富庶的盆地,20歲時考入上海大學數學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參加北伐戰爭,隨後參加毛澤東發起的“秋收起義”,以及“三灣改編”。直到1928年春天,黨的前委改編爲師的編制,毛澤東任師長,何挺穎任師委書記。在黃洋界保衛戰之後不到半年,何挺穎在進軍贛南閩西的大餘戰鬥中犧牲,年僅24歲。
我早都熟知在陝西關中和陝北鬧紅的劉志丹、魏野疇、李子洲等先烈的名字,卻幾乎沒有聽說過何挺穎。在從“秋收起義”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初創時期,何挺穎竟然在唯一的一個紅軍師裏,和毛澤東結成搭檔成爲最高首長,如若活到共和國成立,該是怎樣舉足輕重的一位領導人物。我又從另一個角度設想,何挺穎能從閉塞的南鄭縣考入上海大學,非得具備兩個基本條件,既要有一顆天資聰慧的腦袋,還要有一個能供給得起學費的較爲富足的家庭。何挺穎在貧窮和文盲一統上世紀的中國,能進入大學學習,無論如何是不愁找不到一份可心如意的工作的。這個人卻選擇了革命,投身革命,從“秋收起義”到初創井岡山根據地,其艱苦卓絕危機四伏之險惡,與一個堂堂的上海大學學生的生活形態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我便相信基本的一點,信仰的神聖和志士的抱負。他信仰了共產主義,就神聖在整個人生價值取向上,就自覺承擔起改變中國命運的責任,不惜以24歲的年輕生命作爲新中國的祭禮。
當人們輕淡隨意地嘲笑信仰和精神的時候,顯示了什麼呢?比何挺穎們聰明瞭還是混了?重了還是輕了……
我有一點小小的狹隘的地域性私念,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黃洋界保衛戰裏那神奇的一炮,是一位年僅23歲的陝西南鄭籍的紅軍指揮員何挺穎和朱雲卿(省籍不詳)的傑作。這僅僅是我附着在敬仰欽佩情感裏的一縷私念,與何挺穎包括犧牲在內的整個生命意義無涉。
2005.11.22 二府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