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朕的大明洪武年就亡了嗎 (第3/6頁)
唯唯而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突出的表現是皇族、王公、勳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權,以投獻、請乞、奪買等手段,大量佔奪土地。
全國納稅的土地,約有一半爲大地主所隱佔,拒不繳稅,嚴重地影響了國家收入。
貴族、大地主瘋狂地掠奪土地,封建剝削進一步加劇,租種官田的農民生活極苦。
有“一畝官田七鬥收,先將六鬥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來好白頭”和“爲田追租未足怪,盡將官田作民賣,富家得田民納租,年年舊租結新債”的歌謠,農民產去稅存和田居富室、糧坐下戶的情況,多所發生。
其實大明朝的這些問題依然是朱元璋早期留下的政策遺留緣故。
我們不得不承認朱元璋是一個很厲害的皇帝,僅憑“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一條功績,便能讓他永垂青史,同時他農民出身的侷限性也讓他的各種政策都止步於農民眼光。
朱元璋建國以後,爲了讓他的子子孫孫都不再承受飢餓、窮困的影響,全部分封爲諸侯王於各地,同時又爲了出現漢朝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那樣的地方藩王造反情況,將藩王狠狠地限制在封地,沒有政治上的特別權力,說白了,就是讓朱家的子孫在全國各地當米蟲,當豬來養。
而且朱元璋還出臺了十分嚴格的戶籍制度,全國所有人都被戶籍所限制,就連朱家子弟也因爲宗族原因,哪怕推恩令幾代後已經沒什麼皇族的富裕模樣,窮的喫不起飯了,也不能科舉以及從事其他行業,要飯都不行。
這就讓明朝的很多生產力被極大的浪費掉了。
而由於養豬政策也讓各藩王系只能沉迷享受之中,例如明朝後期的周王、潞王等河南四大王爺,他們的土地就佔了一個地方的六成,而且稅收不入國庫,並且沒有奉養宗室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