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回味,沒有高潮,沒有完——完了之後又開始,這次用另一個曲牌名。
中國人的“壞”
十七世紀羅馬派到中國來的神父喫驚地觀察到天朝道德水準之高,沒有宗教而有如此普
及的道德紀律,他們再也想不通。然而初戀樣的金閃閃的憧憬終於褪色;大隊跟進來的洋商
接觸到的中國人似乎全都是鬼鬼崇崇、毫無骨氣的騙子。
中國人到底是不是像初見面時看上去那麼好呢?中國人笑嘻嘻說:“這孩子真壞”,是
誇獎他的聰明,“忠厚乃無用之別名”。可同時中國人又惟恐自己的孩子太機靈,鋒芒太露
是危險的,呆人有呆福。不傻也得裝傻。一般人往往特別重視他們所缺乏的——聽說《舊
約》時代的猶太民族宗教感的早熟,就是因爲他們天性好淫。像中國人是天生地貪小,愛佔
便宜,因而有“戒之在得”的反應,反倒獎勵癡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