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搖拍:牀下一摞一摞的都是書,有一隻舊皮箱。牀上又髒又亂,有幾本畫冊和速寫本,有幾盒磁帶和幾隻襪子,一根筷子。另一根筷子在桌上。桌上有一個飯盒、兩隻碗、一隻杯子,有一臺錄音機。桌下有一個暖水瓶和兩個幹蔫的蘿蔔。窗臺上擺着一架老式留聲機(父親留下的),其餘的地方被一個自制書架佔據,排滿了書,中間有幾本精裝的畫冊。書架把玻璃窗遮去大半。
那幾本精裝畫冊很可能是《世界美術全集》中的幾本,我記不清了,但記得都是一式裝禎,很漂亮;從中我曾第一次見了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列賓、凡高、畢加索等大師的名字。記得我曾問過Z:“畢加索的畫到底要說明什麼?”顯得不耐煩,說:“你不懂。我告訴你你也不會懂。因爲你這樣問,所以你不可能懂。”
搖拍或仰拍:牆上和屋頂上都是Z的畫作,一幅挨一幅,大的有一兩平米,小的只有一本書大。
這時應該有音樂,古典的,比如巴爾托克或舒曼的作品,最好是舒曼的《童年情景》。我希望這樣,是因爲有一段時期我常常到Z的畫室去,那時他總放這兩個人的作品,以致這旋律已同那間畫室的氣氛、氣味、光線融爲一體,在我的印象裏互不可分。而且那樣的節奏,與目光在一幅幅畫作上移動的速度非常合拍。尤其是《童年情景》。我總感到,Z無論畫什麼和怎麼畫,畫中都藏着他的“童年情景”。
音樂由弱漸強,淹滅了街上的嘈雜。繼續搖拍和仰拍:這屋子未掛灰頂,直接可見黑黢黢的梁、柱、和條條木椽,但上面幾乎被畫作蓋滿,縫隙間垂吊着一些木雕或泥塑。慢慢地你會感到,有一縷冷烈的白色在處處飄動。都是那根羽毛,都是它。開始你還弄不清是怎麼回事,但當鏡頭最終停在一幅很大的畫中的一根很大的羽毛上時,你會猛然醒悟其實都是它,整個畫室裏不斷閃爍着的一縷白色都是那根羽毛,滲透在老屋每一個角落每一條縫隙裏的冷烈都是由於它。
我希望能拍出那羽毛的姿態萬種。
鏡頭的焦距不準,使畫面稍稍模糊:眼前都是那羽毛的冷色,潔白閃亮,絲絲縷縷舒捲飄搖。屋外的斜陽幾乎是橫射進來,悽豔得由紅而近乎於紫,漸漸暗淡時近乎於藍。音樂並不要因此而改變,還是那樣,悠緩的漫漫的。最好還是那首《童年情景》。因爲在他作畫時,構思時,我想他心裏需要童年,需要記住童年的很多種期盼和迷想,同時就會引向很多次失望、哀怨和屈辱。他需要這樣,這裏面有一種力量。
這時門響了,隨之街上的叫賣聲一下子大起來,但很快又小下去。就是說有人進來了,開了門又關了門。
鏡頭疾速搖向門:虛虛的一個姑娘的身影。焦距調準:是女教師O站在門邊。對,她很漂亮,還年青。這時的O和Z都還年青。O的頭上或肩上落了一串楊花,她的身材尤其美,衣着樸素、文雅。她握住門把的手慢慢鬆開,慢慢垂下,眼睛直直地看着屋子中央。鏡頭卡定,對着O,畫面中只有門和O:她站在門邊,很久,一聲不響,連步子也不敢挪,就那麼站着看Z,或者看Z面前的空白畫布,唯一的動作是摘去身上的那串場花,把楊花在手裏輕輕捻碎……我真希望就這麼拍攝半小時,將來也這麼放映半小時。
但是作爲電影,這不可能。在銀幕上只好靠剪接來表現半小時。鏡頭可以切到街上,可以切到城市的處處,潮湧似的下班的人羣……甚至可以切到詩人L所在的荒原,落日如盤在地平線那兒沉沒,光線變暗的速度非常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