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陝北的變化確是不小。沒有要飯的了。沒有人喫麩、喫糠了。
沒有人穿得補釘摞補釘了。飯館裏賣的飯菜也不光是兩面饃和粉湯了。插隊那時,偶爾到縣城來,我們幾個就先奔飯館,籌了十幾塊錢想大喫一頓,可無論如何花不了那許多錢,無非兩道菜:素粉湯和肉粉湯。素粉湯就是漏粉、豆芽、豆腐合在一起熬,加上幾片肉便爲肉粉湯。現在呢,七、八種炒菜寫在黑板上,過油肉、宮保肉丁、木須肉、大拼盤,啤酒也有。我對那個大師博說:“咱們這兒也會這麼炒菜了。”他說:“不是你們北京知識青年傳來的?”
噢,這可是對我們的充分肯定。喫飯也確是一種文化。我還不曾想到過上山下鄉運動的這一作用。歷史常常有趣,先定的目的沒達到,卻有了意外的收穫。
前不久在報紙上見了一篇報道,標題是《經濟發達地區商品、人才、技術湧向大西北》,說“西北過去經濟落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商品經濟不發展……現在情況開始發生變化,經濟政策放寬以後,經濟發達地區的大批小商小販、推銷員、建築隊,以及有各種各樣技術的人,帶着時裝、日用品,帶着手藝、技術,潮水般地湧向大西北……”這纔是真正的開發。歷史上真正的開發,似乎都是這樣自發的。也許上山下鄉運動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爲那是一場人爲的運動吧?我這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