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壯壯:你好!
你送的三張碟,我認真地都看了。有點想法想跟你說說,不管對不對。
最突出的一個想法是:玉紋的內心獨白刪得可惜了;在我看,不僅不要刪,那反而(對於重拍)是大有可爲之處。因爲,那獨白,絕不只是爲了視點,更不單單是要拉近與觀衆的距離,在我理解,那特地是要劃出一個孤獨、封閉的玉紋的世界。什麼人會整天自己跟自己說話,而且盡是些多餘的話?一個囚徒,一個與世界隔離的人,一個面對巨大精神壓迫而無以訴說者。而那獨白,舉重若輕一下子就得到了這種效果——即於衆人皆在的世界裏(如畫面和表演所呈現的),開闢出了玉紋所獨在的世界(靠的恰恰是那緩慢且莫名的內心獨白)。這效果,在我想,是除此手段再用多少細節去營造都難達到的。所以那獨白才似無視常理,有時竟與畫面重疊,彷彿拉洋篇,解說似的多此一舉。作爲通常的畫外音,那無疑是多餘,但對於一個無路可走的心魂當屬恰如其分,是玉紋仍然活着的唯一證據。
這是費穆先生的本意?還是我的誤讀,或附會?我想應該是前者,否則按常理,他怎會看不出這獨白的重疊與囉嗦?但我斗膽設想,費先生的孤膽似還有些畏懼——這條獨白的線索不可以一貫到底嗎?比如說——在志忱到來之前,那獨白是一個封閉絕望的世界;志忱到來之後,那獨白(譬如“我就來,我就來”),則是一個尚在囚禁但忽被驚動的心魂,以爲不期然看到了一種希望時所有的興奮、奔突、逡巡;而當玉紋與志忱心亂情迷似乎要破牆而出之際,那獨白的世界即告悄然消散,不知不覺地就沒了;再到最後,志忱走了,或從禮言赴死之際始,那獨白就又漸漸浮出,即玉紋已隱隱感到那仍是她逃脫不了的命運。
另外我想,要論困苦,禮言不見得比玉紋的輕淺。若玉紋是獨白的鎖定,禮言則幾乎是無言的湮滅。“他也不應該死呀”(大意),這樣的臺詞太過直白。尤其是,這樣的人也許就死了,死得無聲無息,死成永久的沉默;唯其如此,“他也不應該死呀”才喟嘆得深重。我胡想:設若禮言真就死了,會怎樣?志忱和玉紋就可解脫?就可身魂俱爽去投小城之外的光明瞭?——這些想法,於此片或屬多餘。我只是想,當初的影片可能還是拘泥於人性解放,但人性的解放,曾經(或仍然)附帶着多少人性的湮滅和對人性處境的逃避呀。
可否用無言、用枯坐、用背影,也爲禮言劃出一個沉默的世界?費片中,有一場禮言發現志忱和玉紋告別的戲,我想,也許倒是志忱和玉紋不止一次地發現禮言悄然離去的背影要更好些。那個沉默的世界幾乎連痛苦的力氣都沒了,唯沉默和不斷地沉沒下去,沉沒到似乎那軀殼中從不存在一個人的心魂。在我想,禮言是絕不要哭的,哭是最輕淺的悲傷,禮言早應該哭完了;如今禮言覺察了志忱與玉紋的關係,對於這個無望又善良的人來說,只不過是久懸未決的一個問題終於有了答案:我確鑿是多餘了。他應該是靜靜地走。哪有哭,然後自殺的?
設若禮言果真死了,後面想來更有戲做;那時志忱和玉紋的糾葛或可至一個新的境界。結尾可以開放:如此局面下,志忱當然還是要走的,但逃離的是其形,永遠不能解脫的是其心,他多半會給玉紋留下個話兒,留下個模棱的期冀。玉紋呢?心知未來仍是懸疑,因而獨白再現;此時的獨白,有多種意味——可能重歸封閉,可能又是一個湮滅,也可能有另外的前途。從而“小城”纔不白白“之春”一場,但也可能就這麼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