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肖瀚先生:
您好!
那天聊得很開心,回來就找您和張輝先生的文章看。讀《聖徒與自由主義者》時有些感想,並觸動了一些我久有的迷惑,現把隨手的筆記傳給您,有空請批評。
1.在不產生昆德拉的土地上,別指望產生哈維爾。在沒有自由主義氛圍的地方,爲信仰而死的還有兩種:“肉彈”和叛徒。便有仁人、志士、硬骨頭,其思想質量與信仰取向也難與哈氏比肩。
但在未產生哈維爾的土地上,卻要指望產生昆德拉,否則就毫無希望了。正如我們那天所說:尤其言論自由,是首要的。
2.所以,要緊的不在有無信仰與聖徒,而在有什麼樣的信仰和爲着什麼的聖徒。施特勞斯說過這樣的意思:到處都有文化,但非到處都有文明。這邏輯應該也適用於信仰與聖徒。恐怖主義和專制主義,論堅定一點都不比聖徒差,想必也是因爲有着強足的精神養源。那天我們說過,“精神”一詞已被敗壞,不確定能養出什麼來。尤其是貶低着思想的“精神”,最易被時髦掏空,空到裏面什麼都沒有,進而又什麼都可以是。
3.我很同意您對昆、哈的看法,他們並不是對立的位置。貶昆揚哈,或許是自由的土地上應該做的,在另外的地方就怕種瓜得豆。我特別贊成你這文章的末尾一句:“我們只能激勵自己去做卡斯特里奧,卻無權要求別人去做自由的鋪路石。”
4.不知您對猶豫和軟弱是怎麼看?那一定都是壞品行嗎?或者:堅定不移、視死如歸就肯定都是好品質?是聖徒的根本,或“精神養源”之首要?
比如軟弱,在我想,原因之一是不想受折磨,原因之二是不想讓親人受折磨,原因之三是不想讓一切無辜的人受折磨。這不是正當的和美好的嗎?再說猶豫,一切思想必都始於猶豫,而非堅定不移(疑)。唯在思想不斷髮掘的盡頭,纔可能有美好的信仰,或精神。——當然,爲自己的猶豫和軟弱找藉口的人也會這樣說,但這也不能說明猶豫和軟弱就一定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