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奚昀寫完一張卷子他翻找着桌上紙張書本尋找答案,卻突然想起答案落在房間裏沒拿出來,房門開出開進“吱呀吱呀”的聲音太過刺耳,他決定還是不打擾雲霧睡覺了,於是繼續開始下一張卷子的習題。
隨着做題進度的推進,對於那些最爲基礎的題目,奚昀已經無需再過多關注或解答,他將注意力集中於更具挑戰性的難題和疑問之上。
當他翻至試卷的背面時,一道策論題映入眼簾,這道題目不禁讓他微微挑起了修長的眉毛。說來湊巧,此題目竟然與昨晚他和雲霧探討有關玉米收成時間時所聯想到的問題相似,但同時又存在一些細微的差異。
這道題目源自《吳越春秋》中的一句話:“夫築城郭,立倉庫,因地制宜,豈有天氣之數以威鄰國乎?”
奚昀凝視着這句話,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後,他拿起筆,毫不猶豫地將"因地制宜"這四個字圈了起來,並在旁邊的草稿紙上迅速整理起自己的思路。待心中大致有數之後,他纔開始動筆撰寫正式的文章。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當他明確理解了題目,寫清楚表面意義後,便毫不猶豫地展開對主題的深入探索。這是進入郡學後,曹夫子在課堂上傳授的寶貴經驗。
曹夫子曾經鄭重其事地強調過,撰寫文章必須講究深度與淺度的把握。有些題目初看起來似乎輕而易舉,但實際上卻需要考生去深入挖掘並闡述清晰其背後深意——而這,恰恰正是閱卷官們所期望看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