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譏諷現實,批評現實,是戲謔者引起人們共鳴的最大法寶。淨說不疼不癢的話,唱讚歌,那沒人樂,不缺你們啊。
南宋寧宗年間,韓胄貿然北伐失敗,勞民傷財,死傷無數,自己壓力也大,頭髮鬍子都白了。皇上賜宴安慰,宴席上還特意點了個“羣口相聲”。上臺的仨人,一個自稱叫樊遲,一個自稱叫樊噲,另一個自稱叫樊惱。先問樊遲這名字誰取的,樊遲說:“孔夫子取的。”衆人讚歎:“說得過,樊遲本來就是孔門七十二弟子之一嘛。”又問樊噲,樊噲說:“漢高祖取的啊。”大家紛紛說:“沒錯,樊噲是漢家名將。”接着都瞧樊惱,樊惱說:“我這名自己取的。”一下全場大笑。這不擠對韓胄硬要北伐,煩惱自取嗎?
參與北伐的另外兩位敗將郭倪、郭杲也好不到哪兒去。二位正喫着呢,上來一盤生菱角,結果不小心,盤子摔了,菱角撒了一地。立刻有人搭茬:“唉,苦苦喪了許多生菱(生靈)。”
戲謔者人雖卑微,但對權貴從來不含糊。韓胄之後是史彌遠當朝,到他那裏鑽營奉承,蔚然成風。就有倆說相聲的上臺,捧哏的拿了塊石頭,用木棍鑽呢,逗哏的問:“你這兒幹嗎呢?”捧哏的答:“鑽石頭啊。”逗哏的道:“你不去鑽彌遠(軟),在這兒鑽彌堅,還能有出息啊?”
當時的另外兩位大官,一個叫真德秀,一個叫魏瞭然,二位都是程朱理學的繼承者,儒家傳人。想在朝廷搞改革,只是雷聲大雨點小,最後什麼規矩都沒變,挺讓人失望的。而這次失敗的改革,也成了戲謔的題材。
倆說相聲的儒生打扮上臺,其中一個還拿着一隻鶴的模型。甲問乙:“您尊姓大名?”乙答:“我叫鍾庸。”又問:“拿的是什麼啊?”答:“大鶴(南方學與鶴音近)。”後面的情節是,倆人相約喝酒,乙喝醉了,倒在地上不動。甲打着乙的嘴巴,說:“什麼鍾庸(中庸),什麼大鶴(大學),白喫了這麼多酒食,一動都動不得。”
比較完整的戲謔段子,記在岳珂《史》中。說的是某一年大考,有關官員做了精心準備,飲食周到,几案也寬大。萬沒想到,試題出了毛病。頭一天的試題裏有一句:“聞善而行沛然莫御。”有考生提出,“沛”字錯了,應該是“霈”。當時出題的主考官在打瞌睡,和考生交流的是個年輕人,沒當回事,說既然錯了,那就改成“霈”吧。
試題有改動,當然應該公佈,可主考官們把這事忘了,結果考生有寫“霈”的,也有寫“沛”的。到了第二天,考場又宣佈正確的字是“霈”,結果寫“沛”的考生不幹了,認爲考官耽誤了自己,在考場中鬧事,還把工作人員給揍了。捱打的人趕緊喊:“有雨字頭也行,沒雨字頭也行,都算對。下一次不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