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當父母的,望子成龍的多。幼時家教,無不絞盡腦汁,學虎媽狼爸的也大有人在。中國可真是一個充滿聰明孩子的國度,甘羅和晏殊常常被拿來說事兒,其實這算什麼啊?甘羅十二爲上卿,晏殊十四賜進士,太大了。現在那麼多人十三四歲就成了公務員,公衆譁然——少見多怪了是不是?還有四歲就當官的呢。當然,人家是靠本事,不像有些人,拼爹加僞造履歷,那要擱在舊社會,別說當官,就殺頭了也說不準。
這位超級神童出現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叫蔡伯禧,福建福清人,不到四歲,就被皇帝召見了。爲啥召見他啊?因爲這孩子能背一百多篇詩。皇帝一看,立馬給了他一個校書郎的官職,在皇宮裏當伴讀。這事記載在清代宋長白《柳亭詩話》裏。據說,這是歷史上當官年齡最小的紀錄了。
比他差點的叫呂嗣興,南宋孝宗時的浙江衢州人,四歲的時候“能誦《書》《切韻》、變四聲、畫八卦”,皇帝給的官職是“從政郎”,給皇孫伴讀。還有一位神童武狀元朱虎臣,紹興三年參加武殿試,射箭十發九中,滔滔不絕大談《孫子兵法》和《諸葛八陣圖》,奪了個狀元,才九歲。
男孩兒這麼出息不算新鮮,女孩兒參加科舉考試的也有——《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說,宋孝宗淳熙年間,特別設立了童子科,有個叫林幼玉的小女孩兒,“求試所誦經書四十三件”,結果順利通過考試,小小年紀就封了個“孺人”。要知道這個封號,只能給官員的老婆,給了小女孩,就相當於給官了,至少七品吧。
這些都是孩子裏的牛人。至於有興趣特長的那就更多了。比如宋朝人劉鎮就寫過一首《八歲女善棋》的詩:“慧黠過男子,嬌癡語未真。無心防敵手,有意惱詩人。得路逢師笑,輸機怕父嗔。汝還知世事,一局一回新。”看來這位詩人是和小姑娘下棋下輸了,沒轍,人家姑娘有壓力啊,棋輸一着,當爹的要生氣。
明朝萬曆年間,廣東順德縣出了個小小書法家。多小啊?兩歲就出名了,人雖小,卻善寫大字。他四歲的時候,大官馬文卿巡按廣東,還召見了他,把他抱在膝蓋上,讓他寫字。這孩子手很小,握筆卻極有力,運筆如飛,揮灑自如,寫出的字有碗口大。人人都說是個神童。當然,也有人懷疑是什麼神靈附體了。這事是清代《五山志林》裏說的,俞樾在《茶香室續鈔》裏分析說,沒聽說他長大了書法多有名啊,看來還真是小時候有什麼古怪。
中國家庭第一次培養神童的狂潮,似乎是出現在兩宋。原因呢,是因爲有個叫朱天錫的小孩兒。北宋元豐年間,朱天錫十一歲的時候被送到禮部,把《周易》《尚書》《毛詩》《周禮》《禮記》《論語》《孟子》狂背一遍,一字不錯,朝野震驚,皇上給了個進士。還有人寫詩稱讚:“神童之科今有無,談經射策皆壯夫。古來取士凡數塗,但願一一令吹竽。甘羅相秦理不誣,世人看取掌中珠。折腰未便賦歸歟,待君釋褐還鄉閭。”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頭一個學習的是他的堂兄、十二歲的朱天申,在朱天錫的基礎上,又加了幾本書,而且能連讀一百遍;接下來是十二歲的黃居仁,九經連讀七十五遍,全給了進士。
這就一發不可收拾了,這麼掙功名,可比長大了老老實實參加科舉考試更合算。於是全國各地經久不息堅持不懈地培養神童,比如江西南康,就有了個神童山,每年都能輸出神童上百人,其中一部分能得到功名,比例是七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