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
關於伯邑考之死,以及姬昌的繼承人最後爲何會是姬發,後世的史學家們也多有討論。
主要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伯邑考兄弟十人中,德重才高者唯有日後的武王姬發以及周公旦,所以姬昌舍伯邑考而立姬發爲世子;另一種說法則是伯邑考身體不好,早逝,因此繼承人變成了他的二弟姬發。
姬昌十三歲生伯邑考,十五歲生姬發,參考身體發育狀況,伯邑考確實有可能先天不足,而武王姬發同他的幾個弟弟們相比,也屬於英年早逝。
這個例子可以參考八歲登基的康熙皇帝,一直到康熙十一年,他纔有第一個沒有早夭而是成功長大成人了的兒子胤禔,之前生的幾個兒子可是盡數夭折了,而康熙時代,無論是醫療條件還是生活條件都比大商時代要好上不少。
按照推斷,可能伯邑考的身體狀況確實不是很好,所以周部權貴纔會希望更換世子,誰知道伯邑考會什麼時候突然駕鶴西去呢?
在王室歷史上,因爲繼承人的驟然逝去而引發的亂子實在是不少,足夠令人警醒了。
諸侯大朝之後,姬昌被留在了朝歌做客,根據大商的官方說法,是讓他和季簡好好交流一下親情。
偶爾顯露出自己熊孩子本質的帝辛興致勃勃地提議要不要將姬昌永遠地留在朝歌,讓他再也回不了周原。
比干:子受,你的智商還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