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其實,我是個喜歡導師制的教師。我喜歡帶五個到十五個學生一年,並不喜歡帶兩百個學生一年。這個理想,臺灣可能沒有一個大學辦得到。盡心盡意的把那五個到十五個學生帶好,像自己的小孩一樣,可以做得更周全。可是現在學生很多,旁聽的也多,我很難一個一個去了解他們的個性。一個老師可以給學生很多知識,但不瞭解他的話,就很難給他一個指引的方向了。所以我現在講的總是往一個大方向去講,不能往小方向鑽。如果我只有五個學生,就可以每個人給不同的路去走,但兩百個人,就只能給他們一條路了。選擇或不選擇,是他們的事。那時候就很急了。”
補救的方法,就是和學生做筆談。從談話裏瞭解他們的志向、興趣、特長還有出身背景。所以三毛的課的考卷常是性向調查的問卷,而不是所謂用功或不用功的考卷了。“我覺得一般孩子的文筆都很流暢,只是他們沒有很踏實的到生活裏來。不過慢慢總要出來的。我真喜歡這工作。不是我指引學生,而是在旁邊啓發他,啓發他最燦爛的潛能。這是一個老師很重要的工作。”
中國人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三毛認爲,可能沒有一個老師能把這三點都做得周全。她的解釋是:“授業,是比較實際的東西,像化學、物理、數學科之類。解惑則可說是用在文字學、音韻學上。而我所做的是傳道。傳道不只是課堂上,也在個人的行爲上。”
她很喜歡給年老的學生改變一個觀念:有禮貌的老師不一定是嚴肅、一板一眼的。一個心神活潑的老師照樣可以是一個有禮貌的老師。
但學生能不能知道她的苦心呢?三毛並不刻意去點醒,可是細心認真的學生一定注意到了,她在言詞細微處的留意。譬如她一定用“請”而且不稱“你們”用“我們”。“在這點上就是從蔣經國先生那裏學來的。他真了不起,你看他的任何談話、文告中必然全用‘我們’,看了真是感動,因爲他深深感覺到他是我們的一份子。對於學生,實在不得已了我一定用‘各位’。‘各位’是個尊稱。”而在課堂上,三毛已非三毛,她不稱自己“三毛”,也不稱“我”。因爲朋友況且還有親疏遠近呢。和學生之間,儘可以嘻嘻哈哈,但要不逾矩。“如果在課堂上就我我我、你你你的,他們對我會失去了禮貌。所以我叫我自己的時候,絕對自重,而且當得起。一定老師怎麼看,各位覺得怎麼樣。很注重自己的禮貌和言行,我認爲言行影響學生可能甚於書本。”
最近她在聯副上寫了一篇文章,叫《野火燒不盡》,下面署名是“三毛”。也就是“野火燒不盡三毛”,取其“春風吹又生”也。
春風又是誰呢?老師吧,春風化雨嘛。可是三毛說,學生纔是春風呢!教了我好多東西。
學期終了的時候,班上的一個學生遞了一張條子給陳老師。上面說:“陳老師,你知道你的缺點在哪裏嗎?你最大的缺點就是很熱誠而急迫的想把你的知識傳授給我們。可是我要告訴你,生命自有不同,生命並沒有智與不智,請老師再思!”
來者不善的一張條子,收到這張條子的老師第一個感覺是胃痛。胃絞了足足有五分鐘不能動。隨之而來的感覺卻是:這學生信任我,纔敢寫這條子。
“他不怕我把條子交訓導處處理,這裏頭有多大的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