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是一件由“腓尼基人”沉船裏打撈出來的半殘瓶子,以前,可能是用來裝稻米、麥子,或者是什麼豆類用的。
爲了確定這個瓶子的年代,荷西曾經將它送到馬德里的“考古博物館”中去鑑定,鑑定的當時,擔心它會因爲屬於國寶而沒收,結果那裏的人說,館內還有三、五個完整的,這隻殘瓶才被拿了回來。鑑定之後說——確實是腓尼基人當時的物品。
我們一直帶着這個瓶子,由馬德里到沙漠,由沙漠到加納利羣島,這回才由加納利羣島帶回了臺灣。
有趣的是,加納利羣島那個空屋,小偷進去了五次,都沒想到這個寶瓶。他們只偷電器用品,真是沒品味的小偷。寫這篇文章時,我又查了一下有關“腓尼基人”的資料,據臺灣中華書局《辭海》這本辭典中所記載,照抄在下面。“腓尼基”(PHOENICIA)古時敘利亞西境自黎巴嫩山西至地中海一帶地方之稱。初屬埃及,公元前十四世紀頃獨立,人民屬“閃族”。長於航海貿易,其殖民遍於地中海岸。其所通行之拼音文字,爲今日歐洲各國文字之源。公元前九世紀以後,迭屬於亞述、巴比倫、波斯及馬其頓;至公元前六十四年,羅馬滅之,以其地爲敘利亞省之一部。
我很寶愛這隻得來不易的瓶子,曾有鄰居苦纏着叫我們賣給他,這是不可能的事。只要想到《辭海》中寫的那個“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九世紀”、“公元前六十四年”,就知道曾經有多麼古老的歲月在它身上流過。何況它是我的丈夫親手打撈出來的。
看了這張圖片的讀者,請不必用“百合鑰”來盜我家的門,它不在家中,在一個祕密的大保險箱裏。倒是前一陣那次的大地震,很將我驚嚇了一次,怕這個古老的殘瓶被壓到磚塊下面不復尋得。
我想,以後還是把它交還給西班牙“考古博物館”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