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才進前面,就聽見老闆娘在喊:“這是我們家喫飯的桌子,你們不要搬呀!”什麼人管她,把那張飯桌給搬到大門口陽光下去看個究竟去了。
這麼亂七八糟的,只聽得一片漫天叫價,就地還錢,那個老闆娘慘叫:“不行,不行!”
趁着這片亂,我的手,靜悄悄的提住了照片中這隻“鼓椅”。也不敢叫,怕同去的臺北朋友看中了要搶。
鼓椅那片紅磚燒製的色彩太美,中間一抹更紅自自然然掠過,形式拙中帶樸,是個寶貝。
那時候,大家都去看木雕了。
收集民俗不是我專一的興趣,家中不夠大,只有收些極愛的,並不敢貪心。雖然那麼說,其實已經收了一些東西了。就在大家鬧得差不多,而東西也買下了好一批時,那個老闆娘又叫了一聲,很慘的那種。原來,跟去的小孩子太乖了,他們把每一隻罈子都給注滿了水,要看看這接近一百個甕裏,哪幾只不漏。老闆娘好費心接的一個大水缸,全空了。嘉義之行,最有趣的就是聽見那個老闆娘的好幾次叫聲。我想,她那天接了一筆好生意,最後把喫飯桌也給賣掉了。這種土凳,是用粘土燒成,不敷釉,表面呈暗紅色。爲何叫它鼓椅呢?原因在於,它是仿照大陸鼓椅的造式,其狀如圓鼓,中空,兩邊肚沿有兩個孔,是便於搬動時用的。這種低矮的土凳,一般放在廚房的竈前,炊事時,可以坐下,把薪柴往竈裏送。
又看參考書——《臺灣早期民藝》——劉文三作。裏面也提起,這種鼓椅俗稱“墩”,音與韌近,寓意爲忍韌,也就是說,凡是遇上挫折或不如意時,以忍爲先。民俗上,新媳婦拜竈神時,也一併把“墩”列爲對象,以求和諧白首。上面的含意,都是《臺灣早期民藝》這本書裏告訴我的。民俗店裏那個老闆娘不太知道這鼓椅的用途,我倒想,下次去時,送她一本這種好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