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不是個做學問的人,讀書僅爲寫作,真是慚愧。近日便讀《清史稿》、《清史編年》之類,想從史書中尋得蛛絲馬跡,看能否變出幾個文學形象來。畢竟手頭正做的活計同歷史有關,我不想完全弄得空穴來風。不曾想,還真有些意思。
比方,有個叫佛倫的人,就讓我很感興趣。史載:“康熙二十九年六月十六日,山東巡撫佛倫疏言,該省累民之事,首在賦役不均,凡紳衿貢監戶下均免雜役,富豪之家田連阡陌而不出差徭,以致全由百姓負擔。請以後紳衿等與民人一樣,按田畝賦役照例當差,不免役。有旨準其所請,並命其他各省督撫確議具奏。”
我想這位佛倫真是位替民做主的好官,不妨記下他的名字,看他還有其他善舉與否。倘若更有作爲,便可樹爲清官形象。
可是再看此人後面的疏報,我就皺眉頭了。“康熙二十九年九月初六日,從山東巡撫佛倫疏奏,該省今年正賦豁免,秋成豐收,紳衿人民願於每畝收穫一石者捐出三合,以備積貯,計全省可得二十五萬餘石。”
我想象不出佛倫是如何知道豐收了的老百姓願意捐糧給官府的,而且老百姓意見很統一,每畝收穫一石者都肯捐出三合。那時候又沒有電話,官員下鄉也沒有汽車坐,怎麼就把全省老百姓的愛國熱忱摸得那麼準確?我想,佛倫此舉大爲可疑。
再往下看,佛倫已擢升川陝總督。“康熙三十二年七月十一日,川陝總督佛倫疏報,陝西麥豆豐收,秋禾茂盛,流民回籍者已二十餘萬。”因爲前面已對佛倫質疑了,此處又見他報喜,感覺總不是味道。再回頭看看,原來康熙三十年陝西大旱,官府賑濟不力,且隱情謊報,總督和巡撫都革了職。我沒法查閱當年的氣象資料,不知道康熙三十二年陝西是否就風調雨順了。但是按照古今慣行的官場邏輯,既然前任沒有把事情幹好,上面重新任用能人,工作就應有新的起色纔是。如此推斷,佛倫走馬上任,陝西即獲豐收,應在情理之中。只是不知道陝西豐收了,老百姓是否又踊躍向國家捐獻餘糧?“受災自有朝廷關懷,豐收不忘朝廷困難”,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