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兼小學 (第2/3頁)
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嗣德奎又告餘園中有狐魅作怪之事,繪形繪聲,疑神疑鬼,如有其事,如在目前。而餘此後亦確曾遭遇到。姑舉一例。某夕深夜,餘欲起牀小解,開亮電燈,忽見牀前地上兩鞋,只剩一隻。明是關着寢室門才上牀,望寢室門依然關着,但牀前那隻鞋卻不翼而飛,不見了。清晨遍覓不獲,後見此鞋乃在帳頂之上。是必有銜之而上者,但究不知是何怪物。寢室既門窗緊閉,此怪物又何由而來。此類事,曾三數見。餘告德奎,我二人講狐魅並未開罪於他,但他卻來作弄,餘遂寫一文,責狐不是。命德奎買些錠箔,餘用黃紙硃筆恭寫此文,命德奎焚之園中,以後此等事遂絕。德奎對餘更是佩服不止。要之,此校園之淒涼寂寞陰森古怪之種種情狀,亦由此可想而知。但自餘言之,餘當時只是一十八歲之青年,實際尚未足十七歲,即投入此一奇異環境中,而竟亦能磨練自己在此情狀下度過,此亦實堪回憶,乃使餘至今不能忘。
時餘又喜讀《東方雜誌》所載《碎琴樓》一說部,後曾屢訪其著者,久始知其乃一貴州人,然亦終未與其人相識。蓋餘在此淒涼之環境中,宜對《碎琴樓》之淒涼有異樣之同情也。
三
開學後,仲立來上課,見餘辦公桌上置《文選》一書,問:君亦喜此耶。餘答因讀《曾文正公家訓》,知讀此,但不甚解。仲立面露笑容曰:餘亦喜讀《曾文正公家訓》,君乃與我有同嗜。其兩弟來,則必專擇書中僻字奧句爲問,使餘不能答爲樂。
一日,餘去仲立書齋,入門鞠躬,仲立點頭,微聳其身,若欲離座而終未離。桌上放一《東方雜誌》,告餘,君該社徵文已錄取,知之否。餘答,尚未得通知。仲立披卷,指餘名,知共分五等,首獎百元,次獎五十,三獎二十五元。餘名列第三等。蓋去歲底,家居無事,適見報載《東方雜誌》徵文,可任自擇題。餘題論民國今後之外交政策,大意言,英法侵犯我東南海疆,日俄霸踞我西北邊陲,一可謀和,一必交戰。《東方雜誌》每期刊載所錄取之徵文一篇。後來信,言吾文涉外交祕密,不擬刊出。此爲餘投寄報章雜誌之第一文。而今則無其存稿矣。
是日,仲立告餘,彼在商務印書館進函授學校,近將畢業,考試題皆寄來,須一一作答,甚覺忙碌,有一作文題,君肯代撰否。餘答,當撰後由先生改定。題名言志。餘退,歸撰此文畢,於星期六下午交仲立長子,在校讀書,與餘同年,命其帶歸。翌晨,餘親往,入門鞠躬一如往例。仲立乃起座答禮,肅餘坐。手擇一旱菸管,用桌上一溼毛巾屢擦煙管嘴,手送餘口,親爲燃點紙卷燒煙,禮貌謙恭,得未嘗有。仲立先致謝餘爲彼代撰一文事,乃告餘,君未來,冰賢告我,當爲我介紹一共學之人,君真其選矣。因指室後書架上書曰:我雖畢生窮日夜之力何能盡讀,每欲求一共學之人,以兩人之力合成此業。君肯爲我分讀架上書,將書中大意告我,我可省再讀之力。續加討論,使我進步加速,君其允之否。餘答佳。仲立遂於架上取一書,雲:此書久欲讀而無暇,君試先讀,何如。餘視之,乃嚴復譯英人斯賓塞《羣學肄言》。餘答大佳。仲立又另取一書示餘,書中各頁眉端,多黏紙條,廣狹長短不等,滿紙皆工楷小字。仲立曰:我向例讀書,遇不識生字,必查字典鈔錄,用薄糨糊黏上,如此。他日不需用,可逐條揭去,而不傷原書。君讀嚴書,幸亦照此例。仲立所藏嚴書,乃金陵刻線裝本,與此後商務印書館印行者不同。
餘返學校,讀嚴書,一一如仲立言,查字典,黏貼紙條。讀至一半,自嫌所查生字太多,慚以示人。並欲加速完工,不免輕慢,不再一一查注。既畢讀,攜書去仲立齋。仲立問餘書中大意,及餘讀後意見,仲立聽之不倦,時露喜色。餘所言告一段落,仲立言,君真一善讀書人。聞君語,甚勝我自讀之矣。隨取書,檢某頁某行,指一" "字,問餘此字音義。餘答當讀"音",乃地下室也。仲立言然,並雲:曾遍查《康熙字典》未得其字,只有"窨"字,解地窖。蓋中國地下室僅一土穴,西洋地下室加木製,嚴氏乃特造此字耳。而餘在書上無紙條,乃未查字典而以意會之,聞仲立言,大慚恧。然後知仲立已先讀過此書,或將所黏紙條撕去,特以試餘耳。豈不愧對。然仲立自此益親餘而加敬,屢贊餘善讀書,能見人所未見。蓋仲立聽餘對此書敘述大意及讀後意見,乃特加欣賞也。仲立言,今日起,當如前例,君試再取一書去。餘言:願續讀嚴譯,遂取架上嚴譯穆勒《名學》一書。仲立益大喜。蓋仲立雖愛誦古籍,更喜近代西洋新學說,彼亦或已先讀此書,故見餘取此而更大喜耳。餘自讀此兩書後,遂遍讀嚴氏所譯各書,然終以此兩書受感最深,得益匪淺,則亦仲立之功也。
自此,仲立與餘交益密,餘常至其齋,暢言必逾時。一日,仲立取架上浦二田《古文眉詮》一冊,大字木刻,裝潢精美。浦氏西倉人,介七房橋水渠之間。浦族與錢秦兩族代有戚誼。仲立言,同是選幾篇古文,何以姚氏《古文辭類纂》甚得後代推尊,而浦氏書視之遠遜,兩書高上果何在。餘曰:此誠一大問題,幸先生教餘。仲立作慍色,曰:我不知,故以問君,奈何反以難我。餘謝失言,因曰:先生所問,餘素未想及,然此實一好問題,他日研思有得,當再請益。事逾數年,餘思欲窺姚選用意,當遍讀姚選以外之文。遂立意先讀唐宋八家。至王荊公集,而餘意大變。凡餘於荊公集中所尤喜者,姚選多不錄。於是又念紫翔師盪口暑期講習班所授,乃從治古文轉治理學家言,爲餘學問闢一新境界。而其時,仲立已卒。餘此後亦漸不談古文。而仲立當時此一問題,實啓餘良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