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是羅斯特羅波維奇的大提琴和塞爾金的鋼琴。旋律裏流淌着夕陽的光芒,不是熾熱,而是溫暖。在敘述的明暗之間,作者的思考正在細水長流,悠遠而沉重。即便是變奏也顯得小心翼翼,猶如一個不敢走遠的孩子,時刻回首眺望着自己的屋門。音樂呈現了難以言傳的安詳,與作者的其他室內樂作品一樣,內省的精神在抒情裏時隱時現,彷彿是流動之水的跳躍,沉而不亮。在這裏,作者是那樣的嚴肅、一絲不苟,他似乎正在指責自己,他在揮之不去的遺憾、內疚和感傷裏,讓思想獨自前行,苦行僧般地行走在荒漠之中,或者佇立在一片無邊無際的水之間,自嘲地凝視着自己的倒影。重要的是,無論是指責還是自嘲,作者都表達了對自己深深的愛意。這不是自暴自棄的作品,而是一個無限熱愛自己的人,對自己不滿和失望之後所發出的嘆息。這樣的嘆息似乎比欣賞和讚美更加充滿了愛的聲音,低沉有力,緩慢地構成了他作品裏最動人的品質。
1862年,勃拉姆斯開始爲大提琴和鋼琴寫作第一首奏鳴曲,1865年完成了這首E小調的傑作;二十一年以後,1886年,他寫下了F大調的第二首大提琴和鋼琴奏鳴曲。這一年,李斯特去世了,而瓦格納去世已近三年。歲月縮短了,勃拉姆斯步入了五十三歲,剩下的光陰屈指可數。當音樂上的兩位宿敵李斯特和瓦格納相繼離世之後,勃拉姆斯終於擺脫了別人爲他們製造出來的紛爭,他獲得了愉快的生活,同時也獲得了孤獨的榮譽。他成爲了人人尊敬的大師,一個又一個的勃拉姆斯音樂節在歐洲的城市裏開幕,在那些金碧輝煌的音樂大廈裏,他的畫像和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的畫像掛在了一起。雖然瓦格納的信徒們立刻推舉出了新的領袖布魯克納,雖然新德國樂派已經孕育出了理查·施特勞斯和古斯塔夫·馬勒;可是對勃拉姆斯來說,布魯克納不過是一個“拘謹的教士”,他的龐大的交響曲不過是“蟒蛇一條”,而施特勞斯和馬勒僅僅是年輕有爲剛剛出道而已,新德國樂派已經無法爲他構成真正的威脅。這期間他經常旅行,出席自己作品的音樂會和訪問朋友,這位老單身漢喜歡將糖果塞滿自己的口袋,所以他每到一處都會有一羣孩子追逐着他。他幾次南下來到意大利,當火車經過羅西尼的故鄉時,他站起來在火車上高聲唱起《塞爾維亞理髮師》中的詠歎調,以示對羅西尼的尊敬。他和朋友們一路來到了那不勒斯近旁的美麗小城蘇蓮託,坐在他畢生的支持者漢斯立克的橘子園裏,喝着香檳酒,看着海豚在懸崖下的那不勒斯灣中戲水。這期間他很可能回憶起了年輕的時光和克拉拉的美麗,回憶起馬克森的教誨和舒曼的熱情,回憶起和約阿希姆到處遊蕩的演奏生涯,回憶起巴洛克時期的巴赫和亨德爾,回憶起貝多芬的浪漫之旅,回憶起父母生前的關懷,回憶起一生都在頭疼的姐姐和倒黴的弟弟。他的弟弟和他同時學習音樂,也和他一樣都是一生從事音樂,可是他平庸的弟弟只能在他輝煌的陰影裏黯然失色,所有的人都稱他弟弟爲“錯誤的勃拉姆斯”。他的回憶綿延不絕,就像是盤旋在他頭頂的鷹一樣,向他張開着有力的爪子,讓他在剩下的歲月裏,學會如何銘記自己的一生。
應該說,是約阿希姆最早發現了他音樂中“夢想不到的原創性和力量”,於是這位偉大的小提琴家就將勃拉姆斯推到了李斯特的身邊。當時的李斯特四十一歲,已經從他充滿傳奇色彩的鋼琴演奏會舞臺退休,他住在魏瑪的藝術別墅裏領導着一支前衛的德國音樂流派,與門德爾松的信徒們所遵循的古典理想截然不同,李斯特以及後來的瓦格納,正在以鬆散的結構形式表達內心的情感。同時李斯特爲所有認同他理想的音樂家敞開大門,阿爾騰堡別墅差不多聚集了當時歐洲最優秀的年輕人。勃拉姆斯懷着膽怯之心也來到這裏,因爲有約阿希姆的美言,李斯特爲之着迷,請這位年輕的作曲家坐到琴前,當着濟濟一堂的才子佳人,演奏他自己的作品,可是過於緊張的勃拉姆斯一個音符也彈不出來,李斯特不動聲色地從他手中抽走手稿,精確和沉穩地演奏了他的作品。
在阿爾騰堡別墅的日子,勃拉姆斯並不愉快,這位來自漢堡貧民窟的孩子顯然不能習慣那裏狂歡辯論的生活,而且所有的對話都用法語進行,這是當時歐洲宮廷的用語。雖然勃拉姆斯並不知道自己音樂的風格是什麼,但是他已經意識到在這個集團裏很難找到共鳴。雖然他喜歡李斯特這個人,並且仰慕他的鋼琴造詣,但是對他描繪情感時誇張的音樂開始感到厭倦。當李斯特有一次演奏自己作品時,勃拉姆斯坐在椅子裏睡着了。
仍然是約阿希姆幫助了他,使他年方二十,走向了舒曼。當他看到舒曼和克拉拉還有他們六個孩子住在一棟樸素的房子裏,沒有任何其他人,沒有知識分子組成的小團體等着要嚇唬他時,他終於知道了自己一直在尋找的是什麼。他尋找的就是像森林和河流那樣自然和真誠的音樂,就是音樂中像森林和河流一樣完美的邏輯和結構。同時他也知道了自己爲什麼會拒絕加入李斯特和瓦格納的新德國樂派,他接近的是音樂中的古典理想,他從門德爾松、肖邦和舒曼延伸過來的道路上,看到屬於自己的道路,而他的道路又通向了貝多芬和巴赫。舒曼和克拉拉熱情地款待了他,爲了回報他們的誠摯之情,勃拉姆斯彈奏了自己的作品,這一次他沒有絲毫的緊張之感。隨後舒曼寫道:“他開始發掘出真正神奇的領域。”克拉拉也在日記裏表白:“他彈奏的音樂如此完美,好像是上帝差遣他進入那完美的世界一般。”
勃拉姆斯在舒曼這裏領取了足以維持一生的自信;又在克拉拉這裏發現了長達一生的愛情,後來他將這愛情悄悄地轉換成了依戀。有支取就有付出,在勃拉姆斯以後的寫作裏,舒曼生前和死後的目光始終貫穿其間,它通過克拉拉永不變質的理解和支持,來溫和地注視着他,看着他在衆多的作品裏如何分配自己的天賦。
還有貝多芬和巴赫,也在注視着他一生的創作。尤其是貝多芬,勃拉姆斯似乎是自願地在貝多芬的陰影裏出發,雖然他在《第一交響曲》裏完成了自我對貝多芬的跳躍,然而貝多芬集中和凝聚起來的音樂架構仍然牢牢控制住了他,慶幸的是他沒有貝多芬那種對戰爭和勝利的狂熱,他是一個冷靜和嚴肅的人,是一個內向的人,這樣的品性使他的音樂裏流淌着正常的情緒,而且時常模棱兩可。與貝多芬完全不同的是,勃拉姆斯敘述的力量時常是通過他的抒情性滲透出來,這也是舒曼所喜愛的方式。
《第一交響曲》讓維也納欣喜若狂,這是勃拉姆斯最爲熱愛的城市。維也納人將他的《第一交響曲》稱作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連漢斯立克都說:“沒有任何其他作曲家,曾如此接近貝多芬偉大的作品。”隨後不久,勃拉姆斯又寫下了充滿溪流、藍天、陽光和涼爽綠蔭的《第二交響曲》,維也納再一次爲他歡呼,歡呼這一首勃拉姆斯的《田園》。維也納人想貝多芬想瘋了,於是勃拉姆斯在他們眼中就是轉世的貝多芬,對他們之間的比較超過了音樂上的類比:兩人都是單身漢,都身材矮小,都不修邊幅,都愛喝酒,而且都以壞脾氣對待圍攻他們的人。這使勃拉姆斯怒氣衝衝,有一次提到貝多芬時他說:“你不知道這個傢伙怎麼阻止了我的前進。”爲此,勃拉姆斯爲他的《第一交響曲》猶豫不決了整整二十年。如果說勃拉姆斯對貝多芬是愛恨交加的話,那麼對待巴赫他可以說是一往情深。當時的巴赫很少爲人所知,勃拉姆斯一生中的很多時間都在宣傳和頌揚他,而且隨着歲月的流逝,巴赫作品中超凡脫俗的品質也出現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
在那個時代,勃拉姆斯是一個熱愛舊音樂的人,他像一個真誠的追星族那樣,珍藏着莫扎特《G小調交響樂》、海頓作品20號 《絃樂四重奏》和貝多芬的《海默克拉維》等名曲的素描簿,並且爲出版社編輯了第一本完整的莫扎特作品集和舒伯特的部分交響樂。他對古典主義的迷戀使他獲得了無懈可擊的作曲技巧,同時也使他得到了嚴格的自我批評的勇氣。他個人的品格決定了他的音樂敘述,反過來他的音樂又影響了他的品格,兩者互相攙扶着,他就讓自己越走越遠,幾乎成爲了一個時代的絆腳石。
勃拉姆斯懷舊的態度和固執的性格,使他爲自己描繪出了保守的形象,使他在那個時代裏成爲了激進主義的敵人,從而將自己捲入了一場沒完沒了的紛爭之中,無論是讚揚他的人還是攻擊他的人,都指出了他的保守,不同的是讚揚者是爲了維護他的保守,而攻擊者是要求他激進起來。有時候,事實就是這樣令人不安,同樣的品質既受人熱愛也被人仇恨。於是他成爲了德國音樂反現代派的領袖,在一些人眼中他還成爲了音樂末日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