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楊涵之所以唱這個小曲兒,也是知道在座的這些六十多、七十多歲的老爺子都經歷過過去那個苦難的年代,知道這個故事的時代感或許能讓他們找到幼年時候的記憶——也就是所謂的共鳴。
這不,坐在最前面的符泰寧就聽得津津有味,腦袋搖晃着,有種上個世紀大家搬着小凳子去聽戲劇的那個味兒了!
但同樣是搖頭晃腦,楊若伊的搖頭晃腦明顯不一樣。
她才十六歲,哪裏聽得懂這麼複雜的愛情悲劇?別說《探清水河》了,就算是拿經典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樣的故事來給她看,她也不會有多大的感觸——頂多是覺得爲愛殉情很震撼,不會去想爲愛殉情值不值得,不會去考慮這個悲劇發生的時代背景……
是的,楊若伊都沒有怎麼聽明白歌詞裏講述的故事,她其實是沉醉在了這個小曲的旋律和爸爸的演唱方式上!
楊涵將摺扇收回來,摺疊着用虎口握住,輕輕地在手上打着節拍,看起來就跟說評書一樣。
“太陽落下山,秋蟲兒鬧聲喧,日思夜想的六哥哥……”楊涵唱着,手中的紙扇還挽了一個劍花,嘴角輕輕咧起,微笑地露出了一排白淨整齊的牙齒。
似乎還帶上了詞中深藏的一抹嬌羞的味道,當然,這個嬌羞是不明顯的,楊涵的表現也是一層疊一層,你能細細品得出,但又不會覺得很突兀、很油膩!
這種對音樂的代入是很乾淨的,就好像聽京劇的人沉迷於臺上演員對角色的詮釋一樣!當然,楊涵這樣優秀的表情管理,也不是普通的戲曲愛好者能做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