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閒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西遊記的起因、經過、結果,一直都是緊緊地圍繞着“如何成功”這條主線來寫的,非常清晰明瞭,爲什麼就很少有人這樣理解呢?是作者隱藏的很深嗎?
不是的,是中國人的性格使然,因爲大家都不以談功利爲美德,當然就不願意把西遊記與功利掛鉤。
然而,西遊記是一本赤裸裸的描寫功利的書,反覆的提到功果、功勞、功績。
故事的開始,觀音菩薩就明確的告訴了唐僧:“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不是白乾,是有賺頭的,用“去”換取“正果”。
就是與取經無關的人,也都是以“功”來衡量的。黃風怪一回,靈吉菩薩說:我拿他去見如來,纔算這場功績哩,這個功勞是我的。
金角銀角一回,老君說:卻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績。
烏雞國一回,文殊菩薩說:今得汝等來此,成了功績。
故事的結尾,都成了正果,怎樣成的正果?如來說得只有那麼清楚了:都是因“功”成的正果,唐僧取經甚有功果,孫悟空煉魔降怪有功,豬八戒挑擔有功,沙和尚登山牽馬有功,白龍馬馱唐僧有功。
結論:是因“功”成的正果,不是因“善”成的正果。
西遊記的作者是沒有善惡觀念的,他給小說中的人物都有發善心的一面,也有做惡事的一面,所以給人的感覺很矛盾,你不知道他究竟是何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