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大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陸少峯強行把話題拉回來,否則以趙志偉和蘇浩兩人的一唱一和,用不了幾句,便會跑到了南美洲。
“我沒有什麼看法,就是覺得人手可能會不夠。一下子佔有了這麼大的地方,沒有我們培養出來的人主持民政事務,還用以前的那些官吏,會不會壞事?”
這也是陸少峯頭痛的問題,現在兩府的行政學院和陸記學校的學生,大都是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真正成長起來,至少也得兩年以後。
“只能一步步地來,我正想跟你們商量一下,能不能從工廠和軍隊裏面,抽調一些骨幹到縣一級的政府部門去。這些人在陸記幹了兩三年,有些文化底子,對我們的理念多少有一定的解,再針對性的培訓幾個月,我看能擔重任。”
陸少峯想要抽調至少二百名的骨幹,趙志偉首先就不幹了,他手下各個掌櫃、管事、廠等,辦事能力不差,可很多具備較強的專業性,抽調去當萬金油式的官吏,反而是大材小用。
最後,在陸少峯的軟磨硬泡之下,才從兩位兄弟處各要走50人後,陸少峯又讓蘇浩去搜羅大家族的一些年輕弟子,看看有多少人願意出來做事。
按說有官當是好事,可陸少峯提供的職位絕大多數是小吏之類的辦事員。雖說按他的那一套體制,能從小吏一步步地升遷,還是跟大家族的期望是有差距。
古代文人做官,起步就是縣丞、最低也是司馬之類的。吏員在他們的眼中跟下九流差不多,說動這些人還真太容易,何況還要接受行政學院的培訓。
永陵永明兩府的情況還好些,他們對陸記的這一套已有一些瞭解。潭州、衡州不樂觀,認知上的差距有些大。
看來民國時期的一位大家說得對,要國富民強,開啓民智纔是根本之道。要開啓民智,除了辦學之外,辦報紙似乎是必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