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ei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即便處在刀耕火種時期的農業文明,每平方公里土地所能供養的人口也達到了採集文明的十倍以上。雖然農業文明需要靠天喫飯,考慮備荒應災的難題,老天不給面子,一季的耕種失敗可能意味着部落人口的大量減少。然而也正是這樣艱難的文明供養了更大量的脫產與半脫產人口,構建起了超越原始氏族社會只能以家庭家族爲單位構建的不超過鄧巴數一百五十人的政權體系,併發揮出了巨大的戰鬥力,將採集漁獵部落驅逐出了那些最平坦適宜生存的土地,並不斷擴大着該種生活方式的領土範圍。
而採集漁獵部落作爲人類脫離矇昧動物性,依靠着石器與火製造出足以抗衡自然力量的原始形態,卻在多個方面仍然脫離不了原始的束縛。由於物產的時間性和位置特性,採集漁獵部落過着一種類似遊牧的遷徙生活,一位母親往往在遷徙中很難供養超過一個的未成年孩子,有時甚至不得不殺死自己的獨子。部落的人口增長仍很大程度上受限於自然環境。而農耕部落在後期過密化種植的詛咒到來之前,定居羣居的特性可以確保人口更快和更有效的增長,對嬰幼兒的撫養能力也更強。
幼兒的成長與父母的生活質量形成了相拮抗的力量,這種事也不是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然而因爲兩種生活方式對土地這一不可再生資源的競爭,導致了不同部落之間的敵對與仇殺催生了一種養育子女,然後依賴子女保障基本失去勞動能力之後的生活的交換。
採集漁獵部落中這樣的交換並不明顯,因爲部落中的長者往往擁有更多的見識,對部落的總體存續是有利的。而且採集漁獵所需支付的勞動力水平也遠遜於農耕生活,七十歲的老人難以下地耕作,但是摘摘樹上的瓜果,撿撿蘑菇捉捉螞蟻卻不難。後者當然也因而催生出了一套男尊女卑的以勞動力爲基礎劃分的意識形態。當然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套意識形態本身就是扭曲的等級制度的惡果之一,採集漁獵部落的等級制度更小,部落民主程度更高,因而也更多會存留在母系氏族時代,或至少男女權利相對平衡。至於農耕部落老人的蒼老化,本身也是農耕行爲造成的惡果之一。
歷史上農耕部落對採集漁獵部落的取代一般依靠暴力手段完成,消滅其部落存在,頂多將其中的未成年收納爲奴隸也就是了。在這裏這樣做倒也不難,藉着當地部落飲酒歡唱的時機包圍之後弓弩齊發,屠戮殆盡。
頂多有幾個漏網之魚,獨個的或是個別的人類在山林中生存也是很難的,鄧巴數以上的原始部落往往會解體,可是低於兩位數的羣體即便沒有其他危險的同族,也不足以應對山林中複雜多變的環境與野獸。白毛女遁入山林,也是依靠廟中的貢品維生的。
喜歡我成了漢惠帝?請大家收藏:<a href="http://www.xiakezw.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www.xiakezw.com</a>我成了漢惠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