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ei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操典之中,騎兵衝擊下的射擊距離爲50米,但是沒有實戰經驗的漢軍常常在距離達到30米甚至20米處才完成射擊,這一波騎兵並沒有配備鹿彈,附帶殺傷效果不佳。
然而對面的匈奴騎兵同樣缺乏經驗,兩個波次射擊下陣型極爲散亂,部分倖免於難的士兵甚至已經開始撥馬回頭,近距離的火藥射擊槍聲更是擾亂了匈奴的佈置,這才使得後坐力下尚未切換成標準馬槍攻擊姿態的漢軍騎兵在衝破匈奴陣型後並未發生巨大損傷。
前隊騎兵依照操典在衝破陣型後並不戀戰,而是再度組織陣型繼續衝擊,至於第一波受衝擊的殘兵就交給第二波次衝鋒解決,第二波次衝鋒早在之前就完成了裝彈準備,列出陣型之後直接逼近射擊。
整個衝鋒波次分爲三組,並不是重騎兵衝擊戰術,但是劉盈還是以“三堵牆”
命名。
至於作爲後軍的步兵在圍困下暫時不會出擊,只是設置好火炮發射陣位,在長牌兵的掩護下做好防禦準備。
這一套操典其實也不是戚家軍在北方的標準配置,而更多是張良的設計。
匈奴騎兵算得上是超輕騎兵,幾乎無人着甲,馬鐙馬鞍也全都沒有配備,也因此幾乎不需要考慮後勤,就能完成晝夜奔襲兩百里的長途機動。
這也逼着漢軍不得不盡可能輕量化,多用途車兵讓位於騎兵與龍騎兵混編戰術,在保持基本火力優勢的同時也放棄過重的鎧甲,大車等裝備。
結果就是漢軍再一次出現瞭如白登之圍那般脫節的老毛病,被編入呂澤近衛的太子衛率和親衛騎兵得益於輕量化設計和戰術革新可以快速完成堵截任務,然而漢軍大部還在百里之外,目前來看只能回軍防守馬邑掐斷匈奴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