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ei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劉盈來漢朝,最主要的成就就是人均糧食生產量幾乎翻了三倍,農具的更新和耕作技術的進步以及良種的普及創造了這一奇蹟。
漢中央政權所能調度的財力則更爲誇張,技術裝備更是平均達到了十六世紀之後的水平,十字弩配火繩槍,全軍着甲,結果前三世紀的騎光背馬的遊牧民族再這樣的敵人面前存活了下來。
算上代差,劉盈自信自己的中央部隊是超越了明初明軍水平,至少不遜於三十年戰爭後古斯塔夫軍改的水準,當然劉盈最先進的技術裝備已經是超過了獨立戰爭的美軍大陸軍水準,只不過考慮到無甲敵人和後勤等因素,加上換裝的遲滯性,軍隊實際力量並沒有全員達到這個水平。
劉盈計算中惠帝元年的開國之戰,應該用鋼鐵加農炮配合實心彈收下冒頓的人頭以爲祭祀的,結果冒頓跑遠了導致後勤力量跟不上。
遠超劉徹的重裝部隊水平,搭配沒有文景數十年修養獲取的大量馬匹,即便靠着後勤車輛的進步,劉盈的遠程投送能力依然是短板,其實調動起百萬民夫,拼着三成以上的平民傷亡率,劉盈倒也不是打不出來千里遠征,問題是漢朝還在休養生息的時期,把種子喫掉這麼蠢的事實在不是劉盈風格。
馬匹一胎一般只懷一個,搭配上接近一年,比人類還長的妊娠期,劉盈動用多種手段降低的母馬懷胎死亡率還是比不上歲月的力量。
沒有生物工程出產的廉價激素,乾冰冷凍的公馬精液頂多用來匹配同場的生育週期,離改良良種還差了十萬八千里。
草原上馬羣一般百十匹也就是頂天了,再多轉場週期就會被壓縮的很嚴格,馬匹耗草量大還踐踏草場,牧民也不會單獨放馬,還得匹配上自己生活所需的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