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eva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李儷君勸林九郎,做事要懂得變通。這話其實也是在提醒自己。
她總想着兩年後的天寶戰爭,鮮于仲通領兵與南詔作戰,慘敗而歸,折損了幾萬唐軍,所以盼着能換一個比鮮于仲通更會打仗的將領來。
可如果天寶戰爭壓根兒就不會發生,就算鮮于仲通這個軍事草包一直坐在劍南節度使之位上,又有什麼關係呢
天寶戰爭是如何發生的呢她在一二百年前做的唐史筆記上有記載,是因爲時任雲南太守張虔陀作死之故。他對南詔王閣羅鳳苛索無度,還侮辱其妻子,又在朝廷誣告閣羅鳳,並聯合其異母弟,打算讓後者替代閣羅鳳成爲南詔王,所以閣羅鳳忍無可忍,出兵姚州,把張虔陀給弄死了。
楊國忠正謀求軍功,好進一步往上爬,所以藉機讓鮮于仲通帶兵出征南詔。最初閣羅鳳還有些慫,想向鮮于仲通求和,鮮于仲通傲慢地拒絕了,一定要打一仗,結果全軍覆沒了,只有他逃了回來。
再過兩年,大唐再次出兵南詔,本來是想要一雪前恥的。然而這一戰又是楊國忠私心促成,強徵士兵入伍,唐軍士氣低落,又水土不服,再次大敗。
兩次出兵南詔都落得慘敗的結果,大唐腹地的精兵強將折損慘重,失去了二十多萬兵力,邊軍實力從此壓過了中央,安祿山便趁虛而入,掀起了安史之亂。
大唐從此失去了對南詔的控制。南詔改投吐蕃,直到幾十年後,才重新歸唐。
李儷君知道,史書上的記載,並不一定都是真相。雖說南詔王閣羅鳳立下了《南詔德化碑》,列舉了張虔陀的許多罪名,聲明自己叛唐是不得已而爲之,可那只是他單方面的說法。有後世史家分析,當時南詔四處征戰,意圖擴大領土,閣羅鳳也有野心,想要擺脫唐廷的控制。南詔的動向引起了大唐的猜忌與不滿,反過來又設法遏制閣羅鳳,一度想讓其異母弟上位取而代之,這才激化了雙方的矛盾。南詔沒有閣羅鳳說的那麼無辜,當然,張虔陀也確實愛作死。
沒有張虔陀的所作所爲,大唐與南詔之間即使有矛盾,可能也就是小打小鬧,閣羅鳳還不至於有膽量公然叛唐。可張虔陀的惡行激化了雙方的矛盾,也就成爲了兩次天寶戰爭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