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東漢時期的辯經好就好在沒有一個統一的爲人所公認的絕對正確答案,每一本經書都有對應的至少兩種解讀的“傳”,只要不是唯一,那什麼都有的辯。
對的錯的不要緊,關鍵是辯論的輸贏。
正是因爲這玩意兒有市場,所以春秋戰國時代纔有那麼多的“詭辯家”,出現了類似“白馬非馬”之類的奇葩論題。
更有意思的是,在袁樹之前寫成《孟子章句》的趙岐也僅僅早了袁樹幾年而已,且並未受到廣泛重視。
所以當袁樹把《孟子解詁》拿出來的時候,相當一部分學者、學子根本沒有把《孟子》列入過自己的必讀書單,甚至沒有當作課外書去讀。
那是給他們辯論的機會,他們都沒有充分的知識積累能夠去和袁樹辯論。
包括一心會當中的部分成員,他們也僅僅只是接觸了袁樹從《孟子》當中提煉出來的“致良知”之學,並未真正讀過、研究過整本《孟子》。
所以對於這一部分人來說,袁樹的《孟子解詁》就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到的《孟子》和它的註釋本。
最開始接觸的就是袁樹的理論,那麼,又有多少人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此爲基礎來和袁樹辯經呢?
用我的魔法對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