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同時,更加沒有人輕視致良知之學和《孟子解詁》了。
以茂陵縣爲中心,整個三輔地區的學者們都開始認真對待《孟子解詁》,認真審視袁樹的致良知之學和他的助農舉措。
而隨着春風吹拂、大地回暖,《孟子解詁》的熱度也從三輔地區吹向了弘農、雒陽。
弘農、雒陽之地的學者們對於這件事情很感興趣,也開始討論起了《孟子解詁》。
而隨着雒陽這邊的風潮,相距很近的潁川地區也開始關注起了這件事情。
作爲東漢中後期天下文脈聚集地之一,潁川郡聚集了東漢中後期數量最多的士族高門,數量極大的士族高門也催生了大量經學大師,他們對於學術界的一舉一動都相當關注。
而袁樹這個異軍突起之輩出身自汝南郡,與潁川接近,同爲天下文脈所在之地,潁川的士人們和汝南的士人們之間本身就有很多來往或者姻親關係,更遑論汝南袁氏這種超級家族。
第七代核心子弟袁樹在關西搞東搞西,名聲極大,年紀小小就開創自己的學術派別,註解《孟子》,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爲核心構建學術體系,在關西之地得到了正式認可。
雖然說從西漢到東漢,漢帝國的學術核心逐漸從關西轉移到了關東,關東士人也逐漸開始輕視關西士人,可是破船還有三千釘,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能在關西學術界得到正式認可,也實在是不容易。
馬融、法真等學者在整個學術界都有很大的名望,也有很多關東士人前往求學拜訪,他們的認可對於關東士人來說,不是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