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古之聖賢爲什麼要收弟子?收弟子是爲了什麼?是不是爲了讓弟子學到自己的學識,然後把這種知識繼續傳下去?那麼我又要問了,學到這些知識的弟子是什麼人?學到了聖賢知識的弟子成爲了什麼?
不就是第二代、第三代的聖賢嗎?聖賢收弟子傳承學問,是希望自己的弟子永遠是聖人弟子而不是下一代聖賢?聖賢靠着學問被稱爲聖賢,那麼學到了這些知識的人如何就不能算是聖賢?
孔夫子是聖賢,那麼他的弟子、傳人之中,就沒有聖賢了?前太尉楊震還被稱作關西孔子,學問高深,要我說,那也是聖賢,聖賢難道僅僅只有一人,僅僅只存在於先秦嗎?”
袁樹一連串的問題問下去,又把衆人問的是頭暈目眩眼花繚亂,腦袋裏一片混亂,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應對袁樹連珠炮一樣的詢問。
但是袁樹的“進攻”並未結束。
“聖賢傳道授業,收納門生弟子,所爲的,不是爲了別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弟子門生當中也有更加優秀的可以被稱爲聖賢的人,這是他們的期待,是他們的渴望。
那肯定又有人要問了,聖賢是那麼容易成就的嗎?要我說,又容易,也不容易,爲什麼說容易?因爲聖賢本身之所以成爲聖賢,也是學來的,也是孜孜不倦的學習各種知識,得到認可,成爲了聖賢。
否則,聖賢是怎麼來的?天生的?天上掉下來的?地裏長出來的?所以,也許還有其他途徑,但是學,必然是成爲聖賢的一條途徑,那麼爲什麼我又要說成爲聖賢不容易?
原因也很簡單,要是聖賢那麼簡單就能成就,天下起碼得有三五十萬聖賢,可爲什麼沒有呢?因爲就算一心向學,個人之間也有差異,有些人天資聰穎,一學就會,有些人天資一般,學很久才能會。
人的生命有限,聰明的人學得快,積累了足夠多的知識,於是成爲了聖賢,而有些人終其一生也無法積攢到足夠的知識,所以無法成爲聖賢,而很不幸的是,世上多的是中人,天資聰穎者少,這就註定聖賢不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