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非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衆人都忙忙碌碌,皇帝也在準備御駕親征的時候,弘慶年間最應該發生,也早就應該發生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太后在這時候要求皇帝立下儲君。
“陛下春秋鼎盛,儲君一事的確不用急在一時。不過陛下若要御駕親征,爲朝廷社稷計,哀家還是勸陛下早早立下儲君爲好。”
這是太后的原話,言下之意就是皇帝不親征,可以不用急着立太子,如果皇帝要親征,就必須先立下太子,以免皇帝在外有個不測,影響江山社稷傳承安穩。
說實話,皇帝已是不惑之齡,早就應該立下儲君了,太后能夠忍到這個時候發難,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不過這樣的話,也只有太后能說,其他人稍微有點這個意思,恐怕就要被皇帝治個不敬之罪。
太后的話自然很有道理,從她的話被朝臣們在勸諫時無數次引用,就可以看得出來。
皇帝第一次親征時,皇長子已歿,並無其他子嗣,太后監國理所應當;皇帝第二次親征時,諸皇子年幼,太后監國也算妥當。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一是諸皇子年歲漸長,俱已曉事,二是太后已經年邁,如果不早早立下太子,若是皇帝在外有個三長兩短,或者太后這邊出個意外,恐怕都是一場大變亂。
不親征景驪不甘心,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夢想之一,總要親手去實現,才能心滿意足;這時候讓他立儲君,他也不甘心,雖說皇子們都已曉事,但只有二皇子滿了十六歲,若他親征,留下太子監國,那麼最年長的二皇子理當最爲合適,也就意味着他根本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無論是立嫡立長,還是爲國事計,都應該順從太后的意思,立景琪爲儲君。
很明顯,太后在這時候對他發難,無疑是選了一個最好的時機。他兩下里都不甘心,這事就這麼僵持了下來。
雖說立哪位皇子爲儲君,是天子家事,但是又有一說,天子無家事,更何況是國之儲君這樣的大事。想要憑藉擁立之功,在日後收穫無數利益的家族,很快都動了起來,在這樣的大事面前,皇帝的北伐征戰,衛衍的無恥發言,一下子都變成了小事,很快就消逝在這個巨大的風波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