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冊 第二十三章 武陵桃花笑殺人 (第13/16頁)
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就在這個時候,我碰到一位儒家的傳人。他姓董,是從舊燕地專程趕過來,想祭拜一下自己的老師。可惜的是,由於沿途艱險,這位儒生抵達坑儒遺址的時候,已經瀕臨死亡。他在臨死之前,流着淚問我諸子百家是否真的完了,我無法回答他。他抓着我的袖子,在失望中死去。他死去的一瞬間,我驚訝地發現,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身體中散發出來的精魄,其中包含着他的憤懣、他的不屈和他的才情。
“我不希望他的魂魄就此消失,於是靈光一現,把它凝練成了一支筆。那支筆很粗劣,靈力也很低,與後世所煉的名筆根本沒法比,可那卻是我煉的第一支筆。當這支筆煉成之時,我霎時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也明確了我的目標:天下如此之多的才情,不可以坐視這些寶貴的瑰寶付諸東流。我要去拯救它們,這是上天賜予我這個神通的使命。”
戰亂的場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寬闊的大殿,一位皇帝模樣的人高高在上,下面有文武百官。一位老者站在殿內,高聲呼喊着,指揮着諸位大臣遵照朝儀向皇帝行禮,進退井然有序。皇帝露出滿意而興奮的神情,老者卻面無表情,一絲不苟。
“後來九州歸漢,終於天下太平,我也終於找到了我的老師叔孫通。原來他後來一直在秦王身邊侍奉,殫精竭慮想依靠皇權來保全傳承。在秦二世時,他甚至不惜自污己身,只爲換得諸子百家喘息之機。楚漢爭霸時,他冷眼相看,直到劉邦得了天下,他才以儒生的身份重新出山,從教導諸臣朝儀開始,得到皇帝信賴,爲百家謀求發展之途。
“叔孫通對現狀充滿了信心,經過戰亂的諸子百家,也很高興能有一個寬鬆的環境休養生息,一切都欣欣向榮。我找到他,告訴了他我的決心和神通。叔孫通很驚訝,但也並不十分在意,他說既然天下太平,傳承之事不成問題,這種神通意義已經不大了。不過他依然信守承諾,把百家長的信物交給了我,並且希望我成爲一位監督者,在他死後負責挑選每一代百家長,繼續守護這一切。我有些失落,但還是答應了他的請求,然後飄然離去。
“我先去了舊燕地,在廣川附近找到了董姓儒生的家族。把那支筆交給了他的後代。在接下來的歲月裏,我開始了煉筆的生涯,並開創了筆冢。天下有那麼大,叔孫通能夠照顧到的,只是一小部分。那麼那些被遺漏的天才,便由我來保存吧。焚書坑儒和阿房宮的悲劇,我不想再發生第二次。”
場景再次變幻,一位頭戴葛巾身着素袍的儒生昂然走進未央宮內,周圍的臣子恭敬非常,就連皇帝都親自走下座來迎接。他瘦削的臉上透着躊躇滿志,雙目的光芒如太陽般閃亮,一支筆靈在他的頭頂盤旋着。
“光陰似箭,白駒過隙,轉眼已經是幾十年過去。到了漢景帝時,一位天才出現了。他是廣川人,叫董仲舒。我一眼就認出來他是當年那位董儒的後人,因爲那支筆靈與他如影隨形。要知道,秦末損失的典籍極多,許多經典都散佚或者失傳,就算是知名學者,亦很難獨自治經。而董仲舒憑藉着那一支先祖的筆靈,展現了極其耀眼的才華,被人稱爲‘通才’‘鴻儒’。
“我饒有興趣地看着這個年輕人一步步成長起來,覺得他應該是新一代百家長的最佳人選。董仲舒和叔孫通的想法一脈相承,他認爲百家若想發展,必須依靠皇權的力量。我對此不是十分贊同,但也並不打算刻意壓制,便把百家長的頭銜正式授予了他,並把我收藏的一些珍本與心得都交付給他,希望能夠對他有所幫助。結果他果然不負衆望,在我給他的經典基礎上,發揮出‘天人感應’ ‘三綱五常’等學說,大大把儒學推進了一步。其他學派也因爲他的扶植而發展迅速。很快他便在朝廷中取得一席之地,深得漢景帝信賴。
“董仲舒很興奮,把這些成就說給我聽。可我看得出來,董仲舒並不怎麼滿足,他繼續鑽研這些東西,簡直入了迷。逐漸地,我發現他變了,他一頭陷入自己的那一套學說中去,並認爲其他人都是錯的。我試圖規勸他,他反而變得不耐煩,脾氣暴躁。他的精神狀態變得亢奮、執着,對儒家以外的流派態度十分惡劣。他甚至很少履行百家長的職責。我一直試圖彌補這個缺陷,可董仲舒完全不肯聽,反而指責我對真理漫不經心。他已經變成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對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都視如仇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