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出涼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於是,簸箕溝魚龍混雜,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殘酷的江湖。
新中國成立後,簸箕溝大的煤礦歸了國有,小的也都成爲當地鄉村的集體產業。
舊社會的礦工,都成了煤礦工人,喫上了公家飯,按部就班地下井挖煤,採煤技術也逐漸先進,有了用炸藥開採的技術,運煤用起了小火車,工人上下班也不用步行,坐上了“猴車(簡易運輸車)”。
不過,採礦依舊是一份極爲辛苦且危險的工作。
井下到處是瓦斯,隨時可能出現透水,冒頂,塌方等事故。
隨隨便便一處小小的疏忽,就有可能造成災難性的事故。
能到簸箕溝討生活的人,依舊是咬鐵嚼鋼的硬漢子,一般人根本喫不下這份苦。
改革開放後,簸箕溝的一些小煤礦承包給了個人,老闆們急缺人手,就四處招工。
而周邊地區的農民,單靠種地手裏一直緊巴巴的,就紛紛來到簸箕溝幹活。身強力壯想多掙錢的,就下井挖煤,不想下井的就在地上裝車,即便是農閒過來搞副業打零工的人,也能掙不少錢。
簸箕溝還有句俗話,窮奔井下,富上礦山,簸箕溝的確是能改變命運的地方,所以,沙城縣的好多人,也到了簸箕溝討生活,闖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