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東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小的時候,很少喫到肉,只有到過年時,才能嚐到肉的滋味。
那時,生產隊每年會養一兩頭豬。
那年冬天,隊裏殺豬,我們這些小孩就在旁邊看。
三個壯勞力進了豬圈抓豬。
那時的豬圈,是一個不大的小棚子,棚子前是一個很大的長方形大坑,大坑底下鋪着一層磚,坑的四壁也是用磚砌的。從棚子到坑底,是一個類似臺階的斜坡。上面的棚子,是豬睡覺休息喫食和擋風遮雨的地方。底下的大坑,是豬拉糞撒尿和活動的地方。也就是說,豬在棚裏憋得慌了就下到坑裏拉尿或者活動活動,餓了累了就上到棚子裏喫食休息。
之所以弄那麼大個坑,主要還是積肥。莊稼一支花,全靠肥當家,豬糞是上地的好肥料,而豬拉的糞有限,人們爲了多出些肥料,就往豬圈坑裏填些灰,豬在裏面踩踩拱拱,肥就多了,再挖出來撒到地裏去。
那三個人很快就把抓住捆好的一頭大肥豬從圈裏弄出來,抬到殺豬的案板上,摁住用尖刀從脖子扎進去,放完血後,那豬再掙扎幾下,腿一蹬就死了。接着用一根鐵棍從一隻後腿的皮下捅進去,在裏面攪了一陣,就抽出鐵棍,三個人輪流往裏吹氣。吹起來後,還用根木棒在豬身上邊敲打邊繼續往裏吹,直到把個死豬吹得鼓鼓的圓圓的,鼓的連四個蹄子都立起來,才放進燒開的一大鍋水裏褪毛,開膛破肚。
我們圍在跟前一直看着,想着很快就能喫到這香噴噴的豬肉,心裏別提多高興了!
然而,我高興得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