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翎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們這裏一些樂隊選擇用本地的樂器,也算是當時的無奈之舉,”司機回答,“其實很多年以前,你們那裏掀起樂隊熱潮時,我們這裏也誕生了一些樂隊。可那個時候這裏又窮又偏,就算有錢也不好弄那些進口的樂器,那時看着你們那裏的人一個個抱着吉他,敲着架子鼓,我們都很羨慕,但受環境所限只能用一些有特色的本地樂器作爲替代。”
“現在的國產的樂器可謂物美價廉,爲什麼現在還有一些樂隊繼續當時的做法呢?”這一刻輪到徐遠風疑惑了。
“誒,阿達西你有所不知,一旦產生了使用本地樂器替代部分西洋樂器的習慣,就很難改回去了。而且,一些用來練習的本地樂器,可是相當便宜,家裏的孩子只要對音樂感興趣都能買一個來玩玩,新疆這邊很多的吉他手,小時候都彈過冬不拉或者都塔爾這類樂器。”
“當然,現在的新樂隊用傳統樂器的也少很多了,”司機補充道,“主要是這裏的傳統樂器很少有直連音箱的。做大型演出,就只能使用拾音器。可拾音器的效果總是差強人意。不過二位遠道而來,想必是來聽與衆不同音樂的吧。”
司機的話語中,既有對生活變好的感慨,也有着對當地民族音樂的惋惜。
民族樂器不能走出當地,所以小衆。又因爲小衆,所以與科技發展脫節,無法與外來樂器相抗衡,就變得更加小衆。
看起來,似乎陷入了死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