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列寧的這句名言堪稱前蘇聯療養院出現的催化劑。
而在1922年頒佈的勞動法更是將“強制性休假”寫進了法律條文之中。從那之後一直到蘇聯解體前,蘇聯公民便被賦予了一項聖神不可侵犯的權利——每年至少在療養院度過兩星期的時光。
這項權利在當時的重要性甚至可以和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後的合法持槍比肩。只不過不同於大洋另一頭的美國,蘇聯式的療養更像是完成一件意識形態指導下的任務。
如果把蘇聯比作一臺由無數齒輪組成的巨大機器,把參與工作的蘇聯工人比作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零件的話。
那麼這種蘇聯式療養便有了正確的解釋以及存在的意義——只有定時對每個零件進行定期保養維護,這臺機器才能更長久的運轉。
當然,這臺紅色機器被突然拔電拆個稀巴爛是每個零件都沒想到的另一回事兒。
不管是這臺紅色機器的出現到拆毀,還是爲了“保養零件”而如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的蘇聯式療養院,這一切都應驗了斯大林那句話——“歡樂是蘇聯最大的特色”。
現如今,這座療養院搖身一變成了服務同一批人的養老院,但這裏的服務項目卻仍舊保持着蘇聯時代的傳統。
比如用滅菌燈呼吸交換器殺死患者呼吸系統的細菌和真菌,比如讓病人穿上銀箔治療服,再通過發射電磁脈衝緩解靜脈曲張性潰瘍和慢性疼痛(原理類似被電磁爐加熱的水壺),又或者用電療法治療鼻竇炎等等。
這些聽起來就匪夷所思的腦洞早已遠超華夏那些莆田系的庸醫,但因爲其蘊含的“蘇聯味兒”,這些新奇卻毫無卵用的服務體驗竟然還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甚至西方遊客專門去前蘇聯境內尋找仍在營業的療養院來體驗早已過時的新鮮感。